需根解損觀念調整
黄执中
(一)
通常而言,我总认为所谓比赛论点上问题,其实,往往全部只是技术上或信息上问题。所以,当初为了回复学弟这个问题,我手起刀落,急忙打了篇差不多七百字短文。不过,就在按下回复键之前,不知道为何──我认为越看越不满意。
于是,我嚼着口香糖,坐直身子,开始增添删改,一个多小时后,短文延伸成了长文……但看起来还是很怪……于是,我一边含着山楂糖,一边转身开始翻书,这次,长文扩张到了五千字……嗯,仍然不对劲……又在不知道多久以后,我拍掉桌上芝麻糖碎屑,沮丧,删掉了整篇文章,当初,全文是一万四千字。
那天深夜,我最终写到手指微微发抖,嗯,不是因为糖中毒,而是因为当我开始试着用圈内现有解释过程来解释我对一个稍嫌无趣(绍良,请原谅我这么说)论点解释时,我却发觉──喔,我期望这真是我发觉──过去现有解释方法之所以能够解释,其实是源自我们在不经意间所套入了已然解释。
用白话来说,这叫做「理论循环论证」。
所以第二天一早,我起身,用最快速度写下了我前一晚整个思索过程。即使,这最终可能是我想错了,即使,这最终依旧还是没有回复到学弟问题……不过,谁知道呢?
我们全部知道,在政策辩论中有所谓四大关键议题,分别为需要、根属、处理和损益。传统上,在了解和确定辩题架构时候,其讨论步骤往往依序是「需要
→ 根属 → 处理 → 损益」。不过我认为,这个步骤用在辩论上,其实并不正确──要能够真正了解并解释政策辩论架构脉络,其所应遵照次序,反而应该是「处理 → 根属 → 需要 → 损益」。
这两种次序,前者,我个人暂称为「医生模式」,后者,则暂称为「推销员模式」。
什么是医生模式?
比如说:看病时候,医生会问病人:「你哪里不舒适啊(你需要是什么)?」这时,病人可能会说:「我肚子痛(我需要是让肚子不痛)!」
可是,引发肚子痛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胃癌,也可能是胃炎,而医生总不能什么药全部开一点(只知需要无法判定处理方案)。所以,她必需先试着找出是什么造成了病人肚子痛(找出肚子痛所根属原因)。而在一连串检验后,医生最终发觉,这位病人肚子痛,原来是胃溃疡引发(肚子痛根属于胃溃疡)。
此时,医生便能够向病人提议多种诊疗胃溃疡方法(向决议者提出可能处理方案),看她是要选择用药品,还是要动手术。
不过,每一个诊疗法,多半全部有其各自利弊,像吃药或许安全、廉价,却是复原慢、疗效差;而开刀即使能快速根治,却是费用高、风险大……这时,病人就得依据自己条件和偏好,去评定利弊(损益比),选出一个最好诊疗方法(当然,所谓最好,肯定是一个价值判定)。
以上,就是医生模式在处理问题时基础步骤。
在此,让我先强调多个观念:
一、确定根属性,是确定处理力「有/无」和「强/弱」关键
对每一个决议者而言,她们最需要、却同时也是最难以判定,就是:要怎样才能在某方案实际实施之前,确定此一方案处理问题能力?
比如说:因为高登市治安连续恶化,亟待改善
对于政策性辩题黄执中之见解样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