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 ----名 词 解 释
1、教育性教学: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基础标准。她认为教学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关键路径,指出任何教学过程全部必需含有教育作用,认为没有教学也就没有教育。认为教学和道德教育是手段和目标之间关系,老师应该寓教育于教学。
2、教学相长:(1)《学记》提出教学标准之一。(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老师只有不停地学习才能认识到自己不足,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克服困难、处理问题才能提升自己水平。“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3、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指教育机构设置于官府之中,官府垄断着学术典籍。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高度概括,也是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关键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统计法规
、典籍文件和祭奠仪式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关键表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老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和行政机构不分,教育和行政合一。因为只有官府有学,民间无学术,所以要学习专门知识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
4、自然后果法: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提出一个道德教育方法。基于儿童理智尚处于“睡眠”状态见解,卢梭反对对这十二个月纪时期儿童进行说理教育,也反对她们施以严酷纪律和处罚,主张让儿童经过体验其过失不良后果去认识错误,吸收教训,学会服从“自然法则”,自行更正。 这么儿童所受四处罚,只是由其过失所招来自然后果。这种教育方法含有反封建专制教育意义,但易引发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思想,后由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深入发展。
5、星期日学校: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为贫民儿童举行一个初等教育机构,又称主日学校,利用星期日为贫民儿童传授简单读写算和宗教知识,所以得名。
6、要素教育论: “要素教育论”是瑞士近代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寻求简化教学方法结果。在她看来,要素是组成事物最简单基础单位,要素教育就是依据儿童先天能力最初表现,寻讨教学内容最简单要素进行教学方法体系。
7、黄老之学:依靠皇帝而本于老子一个学说,实际上是以道家思想为关键,融合了先秦诸子百家学派思想,尤其是儒法两家思想而形成。其实质是刑律和道德并用。
8、汉代“太学”:汉代创建中央官学,公元前124年建立太学,它属于大学性质,关键传授儒家六经。它创建标志着中国官学制度建立。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和公孙弘等提议,于元朔五年(前124年)置博士弟子员50人,此为汉正式成立太学之始。太学教官称五经博士,太学教学内容是儒家经书,包含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太学传经有遵从“师法”、“家法”要求。毕业后会按成绩高低授予一定官职。太学设置,是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政策关键步骤。太学设置以后,有了集中培养统治人才教育机构。朝廷把握教育大权,利用教育这一手段控制着学术发展方向,这是地主阶级在统治策略上走向成熟表现。
9六学二馆:唐承隋制,设置国子监,下设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是唐代教育制度基础内容。六学之外,东宫设置弘文馆,门下省设有崇文馆,同为中央官学性质,通称“二馆”。这就是唐代中央官学基础制度,即为“六学二馆”。
10三纲五常:中国封建社会儒家学者所主张道德观念。“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常道。
11骑士教育:是西欧中世纪时期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产物,是结合宗教教育和武士教育为一体一个特殊家庭教育形式。以骑士训练和培养为宗旨骑士教育应运而生,关键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宠媚贵妇骑士精神和技能。关键学习上流社会待人处世多种礼仪和“骑士七技”。“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奕棋,吟诗。 骑士教育有三个阶段。年满21岁时,经过授职仪式,正式取得骑士称号。其目标就是训练能够骑马打仗,忠于封建主,知道宫廷礼节职业军人。
12、导生制:也称相互教学制。是由英国牧师贝尔和兰开斯特创建,在导生制学校里,大教室中放置一排长桌,每排约10个学生,由一个年长并学习好当导生,由导生把从老师那里学到教学内容教给其它学生。导生制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多,老师少矛盾,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发展。
1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提出一个关键思想。她认为,人类本性是善良,只要发展人智力,给人以广泛知识,就能够使个人和社会得到良好发展,所以国家应为每个人设置适合她们发展学校。为实现这一思想,她前后抵达英国、瑞典等多个国家宣传“泛智教育”,对各国教育普及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14、八股取士:明代创建科举考试形式,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以八股制义为定式,“代圣人立言”,
中外教育简史名词解释样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