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名大学生实地考察通州大运河遗产小道单车骑出“运河文化地图”胡晓萍白洋铭《人民日报》( 2013 年 09月 18日 08版) 几名来自不同学校的大学生, 抱着同样的目的来到通州运河公园。没有高调的宣传, 没有巨额开支,他们用长长的车轮印,绘制出一幅运河文化遗产的地图。在为这些年轻人赞叹之余, 我们也应反省, 为何我们的文化古迹屡屡陷于开发和保护的困境之中?我们是否曾对身边历史遗迹的消失湮灭袖手旁观?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学生们的行动或许是最好的回答。——编者 9月 11 日下午,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水面波光粼粼,倒映着湖边的垂杨柳。清脆的车铃声响起,小道远处一群年轻人骑行而来,在某个路标处停下,有人在本子上做记录, 有人拿起手中的相机拍照,随后又继续前行……这8 个人的考察小队, 由来自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他们骑行 17 公里对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进行实地调研。实践详细记录沿途状况,初步确定了 40 个文化遗产的位置骑行通州段是他们对大河小道进行的第三次探索。在 2010 年,大运河文化遗产研究专家齐欣就组织过首都师范大学的学生在大运河遗产小道的宁波段和杭州段骑行, 并创建了有关大河小道的百度百科、博客、人人网公共主页等, 传播和运河小道有关的知识, 获得许多媒体和专家的支持。考察小队在齐欣和“运河骑行第一人”刘纮魁的指导下, 考察了运河通州段沿岸的道路情况、路标设置以及沿途文化景观,并做了详细的记录。谭程是来自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大四学生, 他是此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早在一个月前,他和其他队员 5 次踩点,平均每次骑车单程长度为 20 公里,步行的单程长度大约为 9 公里。通过考察, 成员们初步测定出大运河北京段的通济桥、燃灯塔等 40 个文化遗产的位置, 对运河文化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跟‘寻宝’有点像,骑行过程中发现一个遗产点,都会有种很强的成就感。”谭程说, 保护文化遗产是件和推土机赛跑的事情。“大学生用骑行的方式了解大运河, 能带动更多年龄相仿的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大运河森林公园的宋主任说。受这项实践活动的影响, 志愿者们打算将自己所学与保护文化遗产紧紧结合。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高延秋想继续跟进这类活动, 拍成纪录片作为自己的毕业作品; 同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江源说, 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更有责任去传播遗产小道的知识和文化, 哪怕仅仅是发条微博。引领用微小努力带动更多人参与,让保护从“有界”变“无疆”京杭大运河“遗产小道”也称“大河小道”, 沿运河而建, 北起北京白浮泉, 西经河南洛阳(隋唐通济渠),东经山东南旺(原会通河),南抵宁波,纵贯南北达 2000 余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文化遗产小道。此次骑行的通州段是最早贴上遗产小道标签的地方, 以著名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题写的“大运河遗产小道路碑”为核心。此次骑行也标志着“罗哲文小道”项目正式启动。为了保证考察路线的准确性和活动的影响力, 志愿者们邀请了多位大运河保护公益人物参与活动。罗哲文的夫人杨静华女士也来为学生们加油,“很高兴, 我们邀请的专家都来了。”队员张海磊说。由于在厦门上学,和“大运河遗产小道”相隔甚远, 刚开始, 谭程和班上其他 6 名同学只是通过发微博的方式来传播保护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微博运营了一个月, 粉丝
单车骑出运河文化地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