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佛教观和佛教的马克思主义观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与 20 世纪中国佛学的关系问题,是 20 世纪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着眼于不同思想主体的立场分野, 分别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佛教观和佛教徒的马克思主义观, 对马克思主义与 20 世纪中国佛学的关系问题做了一个整体的概观。文章认为, 马克思主义和佛学在理论思维方式上的相似和根本追求上的异趣是二者之间一系列交涉和冲突的原因所在。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佛学、辩证唯物论、唯心论一、前言: 问题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传入后,中国的思想文化方向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 一切传统的思想文化都必不可免地要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由于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 它自然要对包括佛教在内的传统文化发动批判, 由此而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深入而持久的变革。对于这一历史变革, 学者们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有一个方面似乎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佛学的关系问题( 1)。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使我们对 20 世纪的中国学术史、思想史、宗教史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对中国佛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从整体上说, 20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倾向于对佛教进行批判, 他们以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为主要武器, 着重于揭示佛教的阶级属性、反动的社会政治作用和佛教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 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佛教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在僧侣和居士方面,情况比较复杂。民国时期的佛教思想家们, 对马克思主义既有肯定, 也有批评, 有人曾试图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佛教思想。 1949 年以后, 佛教界普遍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和精神生活中的统治地位。在此前提下, 一些僧侣和居士们倾向于论证佛教教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 为佛教争取生存地位。本文着眼于不同思想主体的立场分野,对马克思主义与 20 世纪中国佛学的关系做了一个整体的叙述,期望能由此给我们发展 21 世纪的中国思想文化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二、马克思主义者的佛教观此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实际上包括两类人,一类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如瞿秋白、毛泽东等;另一类是持有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佛教学者,如候外庐、任继愈、方立天、范文澜、郭鹏、严北溟等。在中共早期领导人中,陈独秀等人对佛教持严厉批判的态度,不过陈独秀对佛教的批判并不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中共领导人瞿秋白受到佛学很深的影响, 他之踏上革命的道路, 与佛教菩萨行思想的熏习有关, 他说:“菩萨行的人生观, 无常的社会观渐渐指导我一光明的路。”(2 )佛教的出世主义与诸行无常的世界观,与对现有政治社会的否定或批判结合起来, 促使瞿秋白走向“俄乡”寻求新的政治社会理想。不过严格的说, 佛学对瞿秋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深层次的情感方式和人生态度上, 在其哲学著作中很难看到佛教思想的痕迹。作为一代政治领袖的毛泽东,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佛教观, 包括三方面内容, 即佛教文化论、优良传统论、与社会主义协调论(3), 这“三论”中尽管有一些毛泽东对佛教的特殊理解, 但实际上是至今为止的官方佛教政策的指导思想。佛教文化论把佛教视为历史文化遗产, 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传统论进一步概括了佛教的本质和作用。毛泽东主张“发扬佛教优良传统”, 其意义在于区分佛教的精华和糟粕,
马克思主义的佛教观和佛教的马克思主义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