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家长“阅读书目”之问
家长先生:现在书店卖的儿童课外读物特别多,每次和孩子去书店都会挑花眼,不知道该买什么样的书比较适合小学生阅读,现在正值暑假,孩子正好有充足的读课外书时间,能不能推荐一些适合孩子的阅读书目?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特级教师):
我国目前国民的阅读状况是令人担心的。,国人均阅读图书7本,日本人均阅读图书40本,美国伊利诺大学阅读研究中心的主任对中美儿童的阅读情况进行过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另我们震惊的。美国普通家庭儿童的读书量是中国儿童的6倍。所以我们必须思考为什么我国历经30年的艰苦努力,迎来了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伟大成果之后,却换来了儿童阅读量如此之小的结果。
清华附小有句口号,叫“改变,从阅读经典开始”。这句话似乎所有人都能懂,也都认可。问题是,我们怎么“操作”?
目前,儿童阅读在中国大陆“流行”起来,已经十多年的时间了。在这个发展期,有令人欣喜的改变,具体表现在儿童图书市场的繁荣,几乎所有的都或多或少涉足这个领域,出版了不计其数的儿童读物,儿童图书已经从无书可读走向了不知道该读什么书。看看某些大型图书的销售量,让人感叹儿童图书市场的巨大潜力。在这个时期,也有不可回避的问题。在鱼龙混杂的市场面前,学校、家庭、孩子们的图书鉴别能力还有待提高,也出现了一些图书推荐书目。推荐图书是中国由来已久的事情,如近代的胡适、梁启超等人都为大学生推荐过国学书目,在当时也是做了受累不讨好的事情。
图书那么多,怎么可能都一一读过?阅读的过程不过是思考的过程。阅读除了获取知识,就是思维和情感的发展。人的精神的成长不是一本书能完成的,需要不断地更新图书,更新认识,精神成长更是一种“共鸣效应”,找到与书的切合点,只有儿童自己能够做到。亲子阅读更多的是让孩子阅读,让孩子选择,让孩子成为阅读中的主角。家长的作用就是“陪伴”。当然,儿童过小,没有识字量,家长可以读给他们听。儿童到了一定年龄,家长过多的参与就会变成干预,家长过多的讲解就会变成说教,家长过多的迷信就会造成孩子的迷失。
亲子阅读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让孩子能够带着他们自己的书,自由阅读,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一个孩子,向生命最初的地方走去,最初遇到的书,会成为她(他)生命的一部分。
清华附小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运用“语文主题教学”的“语文立人”思想,把主题阅读纳入课程计划,每年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探索了一条儿童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想象师生们打开的一本书,就是打开一道道推往古今中外的大门。这10多年推广阅读的经验,让儿童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的提高阅读的综合素养。我个人也上过《我爸爸》《西游记》《我的爸爸叫焦尼》《大脚丫跳芭蕾》等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课。我们学校根据孩子们的阅读需求,不断修订阅读书目。1-2年级每学期7本,3-6年级每学期9本,我们认为,这100本书是小学生必须要阅读的,这些书能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也能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
有些书也许不认同,这都不要紧,问题是,你走要有个参照来阅读吧,当然,你可以选择其他书阅读。
来吧,让我们努力成为能为儿童推荐书单的人;努力成为儿童阅读的点灯人!
窦桂梅:教育变革要回到一种慢的教育,回到基础,回到母语,回到儿童
2014-02-05 09:57:10| 分类: 语教摘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窦桂梅:教育变革要回到一种慢的教育,回到基础,回到母语,回到儿童
2013年,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被搜狐教育评为“中国教育改革人物”。 在参加“国之崛起,因教而变”主题论坛中,凤凰卫视著名评论员景行主持,与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语言大学校长希亮、师大学教授于丹进行对话。以下是窦桂梅的发言。
窦桂梅儿童阅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