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 伦
我要用一个,对抗你们全体.
拜伦(BYRON 1788—1824)是如暴风一般轰响在19世纪初叶英国诗坛上的巨擘。他被歌德誉为“19世纪最富天才的诗人”,普希金奉他为“思想界的君王”。
生平
出生伦敦破落贵族家庭,父亲在拜伦4岁时游荡而死。母亲把对丈夫的怨恨发泄在儿子身上。拜伦天生跛脚,常常受人欺负。从小养成忧郁、孤独、反抗的性格。10岁继承男爵爵位,成年后以世袭议员的身份进入上议院。
拜伦中学开始写诗,处女作《闲暇时刻》(1807)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大学毕业出写作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诗作出版,风靡全英。拜伦说:“一夜醒来,发现自己成了名人。”
1812年拜伦在上议院发表演说,反对把罢工和捣毁机器的工人处以死刑的法案,为暴动工人辩护,不见容于英国政府。
1815年与贵族小姐安娜贝拉结婚。由于志趣不合,一年后分居,拜伦受到社会舆论攻击,愤然离开祖国,从此终生侨居国外。
1816年夏,拜伦在日内瓦结识雪莱,从此结为终生好友。
拜伦长期侨居意大利参加烧炭党的革命活动。1823年希腊反抗土耳其奴役的斗争高涨,拜伦放下写作,去希腊参加斗争,他卖掉自己庄园,为希腊军筹集资金。他当选希腊军总司令,1824年4月19日在军中病逝,年仅36岁。
译著和译作
苏曼殊 鲁迅
《摩罗诗力说》1907年
抗俗、尚强、人道
①反对平和中庸,反旧俗习见
②贵力而尚强,尊已而好战
③人道主义
怼世俗之混浊,颂已身之修能,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评屈原
超越古范,直抒所信,其文章无不函刚健抗拒破坏挑战之声。——评拜伦
人群共弃,艰于置身,非强怒善战豁达能思之士,不任受也。
哀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 ——人道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1809—1811年间 游历葡萄牙、西班牙、马耳他、希腊、土耳其等》一、二两章(三、四章是后来写的,完成于1817年)
长诗中有两个主人公:
(1)哈洛尔德——孤独、忧郁、悲观的所谓“拜伦式的英雄”
(2)抒情主人公“我”——目光犀利的观察家、批评家、热爱生活、善于斗争的民主战士
罗素《西方哲学史》
拜伦和雪莱
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指拜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类艺术典型,最早萌芽于《恰尔德·哈洛尔德》。在《东方叙事诗》中重点塑造了这类形象,烫烙着拜伦思想个性气质的深刻印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当时的社会反感、蔑视、性格阴郁孤傲、追求自由,具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反叛精神,伤感情调很重,他们有时候挺身而出保护被压迫者,反抗强暴者,但基本上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
拜伦2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