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典籍翻译研究
领域与课题
王宏印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
**********
·第一部分
学科基础
研究领域
·研究课题
·研究方法
研究成果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典
籍在其中占有相当的分量,并具有不可替
代的独特地位。在丰富的汉族汉语文化典
籍之外,民族文学中的上古神话、英雄史
诗、民间传说、小说诗歌,以及戏剧文学
等,为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和文学画面增
添了无限的光彩。这一丰富的遗产,如何
继承和发展,一直是民族文学和文化研究
的重大课题。
现在有些博士生的基础不好,一方面在于教育制度
和教学内容的消极效果,一方面也在于学生自己的学术
路子有待于调整。一般只重视西方现代翻译理论的掌握,
而且当作现成的知识和教条,并不是作为可以利用的智
慧和方法的资源,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的问题。忽视翻译
实践能力作为基础和翻译批评的见解作为借鉴,直接强
调重视理论,而且将理论等于西方现代译论,就使得
生的基础不够宽厚,也不够孔实,葚至不知道研究为何
物。实际上,
翻译专业的博士,应当掌握中西古今
的翻译理论,中西古今的翻译史和翻译文本资料,更应
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自个待言。但这也只是一些学料的
基础,而不是自的特长
欲从事民族典籍翻译研究,
下列学科知识和能力不可缺少
1)民族学、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原理、
知识与研究方法的掌握;
2)中国学(海外汉学)、蒙古学、敦煌学以及其他关于
中国研究的渊源与动态掌握
·3)中国文学史、文化史、外国文学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
学的概貌与重要作品的熟悉
4)中国民族文化、文学从古代到现代的掌握,以及相关
的语言(包括汉语、民族语言与外语)的掌握和应用;
·5)中外及国内民族关系史、交流史以及中华多民族文明
史与文学发展与交流的综合资料的掌握和趋势研究。
6)其他,如学术联系,资料与工具书等。
所谓领域,就是依靠相邻学科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知识
体系和学科资料,以及与研究方法和观点相联系的知识
和能力的总体。博士的研究领域不应是大家认可的千篇
用的知识体系,而是自己独特的兴趣与长期探索的倾向
包括对于历史知识的活的认识和对于一些终极问题的持
久关注的结果。也让就是说,要阅读一些周围的人们不
曾阅读的书籍,关注一些同行们未曾想到的问题,以资
对基础知识(学科知识)的独特结构和知识进行重新组
合,还有长期以来对某一类问题或现象的关注,对一些
独特领域的资料的收集,熟悉某些特殊的硏究仼务所需
要的方法和技能。
没有独特的领域就不可能形成
好的研究选题,不能允许一个人的学术长期没有自己的
领域,或者游历于学术研究的视野之外
关于博士层面的领域和选题,有些人过分依靠导师。
其实,导师的研究范围不一定能够成为学生的研究选题,
倒是应当鼓励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领域,例如民族神话与
民间传说,民族史诗,民族历史、哲学等研究领域,熟悉
相关的学科和研究方法,以便借鉴和创造。但导师应当有
博大的胸怀,广阔的视野和对夲领域及相邻领域的若干课
题的敏感,对人的问题的很好掌握,以及计划能力、预测
能力和想象力,从而能够保证一个选题的成功确定和顺利
实施,以至于最终理想地完成。可以说,在选题和学术领
域的确定上,导师具有重要的领路人的作用,但不能替代
或包办学生的研究,也不能采用硬性摊派的方法
课题取决于一个研究人员的学术研究基础,它必须
变化为能力;限制在研究人员的有效的知识领域,进而
学科的前沿,值这取决于研究人员对于整个领域的视野
的宽窄,和对于本学科的研究性质的深入理解,以及在
此基础上对于某一问题的研究重点与难点的认识。没有
慧眼就什么课题也看不到。一门课、一本书、一个人作
量(构成因果),或观点与资料(寻求解释),或两个
领域(寻求类比或推论),等等。原创性课题是最难的,
但未必意味着是理论的原创性。对于学生来说,找不到
课题或找到了随意改换题目,和将大家流传在口头的问
蓠误达为是砑课: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或有无突破
民族典籍翻译可有如下课题思路
进行某一民族的典籍的翻译史的研究,得出分期或趋势的研究结论
就某一民族典籍文本进行系统的翻译考察研究,得出具体的评价性结论
就一个民族的典籍翻译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得出较为普遍性的综述性结论
以一个人的创作或翻译作为对象进行翻译研究,得出具体的翻译研究结论
位翻译家在相关领域里的成果进行研究,得出某一人的翻译研究的结论
就民族典籍翻译进行各
民族典籍翻译研究领域与课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