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蜗牛》教学方案
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的教学任务
本堂课取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生物和非生物”共一个课时。主要教学任务有:
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熟悉的物体。
观察蜗牛的身体各部分。
进行实验,了解蜗牛所具有的知觉和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步骤。
本节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教学模块中的作用及地位
(1)本课时内容的组成成分
本课时主要包括放大镜使用的学习以及对蜗牛的观察和简单实验等,且开始让学生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进行操作,初步接触实验及其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最后,进行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教育,让学生形成保护小动物,维护大自然的意识。
(2)本课时内容在教学模块中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时是《生物与非生物》中的第一课时,是初中生第一次学习生物,学会使用放大镜,开始接触生物,并进行简单的实验,为今后接触更多生物及辨别非生物与生物的差异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放大镜的使用,观察蜗牛各种感觉的小实验
教学难点: 观察蜗牛的各种感觉的实验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有的学和认知能力
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科学》教材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内容,在小学,学生曾学习过小学科学的部分生物非生物的简单知识,因此有一定的基础。同时,作为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往往具有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的思维特点,记忆力、想象力较强,动手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较弱。
(2)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放大镜是生活中较常见的工具,学生可以比较熟练的练习使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但七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对于观察蜗牛的各种感觉的实验,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演示和仔细讲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练地练习使用放大镜按照一定次序观察身边的物体。
能说出蜗牛具有眼、口、壳、足、触角等外部结构,并作图标明。
知道蜗牛的各种知觉,明白蜗牛能对一定的刺激作出反应。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使用放大镜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蜗牛的身体各部分,并能作图标明。
在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下,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探究→收集和处理事实→得出结论,进行简单的实验,知道观察蜗牛的知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实验活动,提高合作学习的意识。
鼓励学生亲近、关注和爱护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激发珍爱生命的情感;激发科学兴趣,感受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通过对蜗牛的观察,学会观察我们身边的动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器具:放大镜,纸条,盛放蜗牛的器皿,蜗牛,玻璃片,醋,蔗糖溶液,蔬菜丝,苹果皮等。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课本,记录本
教学过程设计
(本堂课采用随堂实验的实验教学策略,利用学生对于实验的积极性以及对于感官刺激的敏感性等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调动课堂气氛。)
【成语引入 增加兴趣】
师:新课开始之前,老师要让大家猜个迷,成语“显而易见”是指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什么工具呢?
(老师继续引导学生,猜出谜底“放大镜”,向每组学生发放大镜)
师:放大镜是生活中较常见的工具,它的作用浓缩下就是“
观察蜗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