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psychology):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意识: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催眠诱导: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超感知觉(第六感觉):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感受性: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用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描述
感觉阈限:感到某剌激存在或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剌激量,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双眼视差:双眼视物时,由于双眼观察角度不同而使两个视网膜像之间产生差异(左眼看到物体的左边多些,右眼看到物体的右边多些)的现象
社会知觉: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首因效应:在对他人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一见钟情”
近因效应:在对他人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晕轮效应 “一俊遮百丑” :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社会刻板效应: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学习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接受学习: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
思维: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反映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可以写字”是笔的本质属性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
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以一个符号(词的形式)来表现
推理: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归纳推理: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活动
演绎推理: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功能固着:指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认识它
想像: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新颖性和形象性是
心理学要点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