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走进潮汕民居
、总论
了民居是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文化景
观,传统潮汕民居的基本建造单元有“下山虎”
“四点金”和“驷马拖车”几种形式。规模较小的城
镇平民居屋有布局狭长的“竹竿厝”。大型民居以四
点金为基础横向或纵向扩大规模,称“三厅串”、
“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百凤朝阳”,其外
部轮廓则保留十分规整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大规模的
集居式住宅称为“寨”,这是清代潮汕地区乡村居民
军事化的产物。潮汕地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
材,大量采用贝灰和石材。至迟在北宋已开始烧制贝
壳灰,以贝灰为主体原料的三合土版筑大为盛行,不
仅应用于建造房屋、高塔上,而目应用到加固堤防上。
潮汕民居的类型
1、下山虎
下山虎也可以叫“跑狮”,是潮汕地区最常见
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也是其它民居建筑的基
础。它采用中轴线布局,只有一厅两房。进
是天井,天井直接进去是中厅,中厅的两侧各
有一间大房,天井的两侧又有俗称“伸手”的
小房和大房相接。整个结构的平面近似于北方
民居中的三合院。下山虎的屋顶是硬山顶,也
就是后高前低。这样的设计既通风又便于泻水,
是为了适应潮汕地区炎热多雨的气候
大房厅
大所
天…
下少底使构
2、四点金
了四点金也是传统潮汕民居的基本建造单元之
它采用“井”字形格局,中心对称,由相向的
两个一厅二房构成的。四点金一进门就是一个
厅,俗称“门厅”,门厅的两侧各有一间房,
叫做“下房”。建筑的后半部分就和下山虎基
本相同,只是天井两旁的小房改成廊屋,把上
下厅和房联结起来。整个平面近似于北方的四
合院,让人感到稳定、安静。
四点金平面
3、驷马拖车
是一种大型的民居宅院。它的整个格局可以看
做是两座四点金的合并和扩充。中轴是一座
进的大厅堂:走进正门是门厅,厅的两侧各有
间下房,下房比较小,所以叫“库房”
厅下面是天井,天井进去又是一个厅,叫“前
厅”前厅的也两侧各有一间大房,这就是第二
进了。天井两边的厢房将它们联起来。前厅
侧有门通到第三进,第三进的厅房结构和第二
进的一样。前厅和后厅都是三开间的,所以宽
敞明亮。驷马拖车的屋顶是穿斗式梁架的硬山
顶结构,地平面前低后高,后厅高于前厅,前
厅又高于门厅。这种三进的大厅堂也就是方志
面所说一
的“家庙。”
般来说,驷马拖车的正门前面会留一块
地做为广场,广场的两边有大门,叫做“龙虎
门厦,广场前面还挖有池塘。更大型的驷马拖
车,家庙后边还建有成片的下山虎或四点金,
不过这一般就已经算是一个颇具规模的聚落了
驷马拖车宅院多为豪富或显宦的人家所建
造的。前厅用来接待客人,后厅用于供奉祖宗
的牌位,是祭祖的场所。内眷一般住在后院,
前院的房间是做为客房用的,排屋则作为族人
佣工的住所。后包比较幽静,一般做书斋用
前的广场可供客人安顿车马。整座宅院的结
构都很讲究,反映了潮汕地区一种严格区分尊
卑上下、男女内外,又注重崇宗睦族的文化传一
后大
天
大后
万大
天井
门万下
三、潮汕民居的装饰
潮汕民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极其注重装饰,
故有“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檩木
要漆成红色,椽子则漆成蓝色,故称“红桁蓝
桷”。单是山墙的脊端,就有金、木、水、土、
火五种不同的造型。造型优美的五星脊饰,连
同山墙、屋檐都用瓷来镶嵌。嵌瓷是潮汕民间
工艺美术,用各种颜色的瓷片在屋顶一些主要
部位贴出各种立体形象,有花草、鸟兽、虫鱼、
还有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十分传神
除了嵌瓷,还有雕刻,在建筑物的一些木质结构
上镂刻各种形象,使整座建筑物富有艺术气息
古色古香如皇宫建筑
装饰就材质言之,有木雕、石雕、壁画
嵌瓷、灰塑等形式;就艺术手法和形式言之,
有通雕、平雕、半浮雕、泥金漆画、水墨浅绛,
大青绿高色等等;就题材言之,有戏曲人物
神话故事,山水花鸟、虫鱼走兽等等。这各种
各样的装饰,都是刻意为了和粗糙质朴的外墙
形成对比和反差,从而达到古艳沧桑、深沉含
蓄的目的
潮汕的建筑艺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