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
。
。
。
、免疫、内分泌、情绪、饮食。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痤疮丙酸杆菌繁殖
角质代谢异常,毛囊口异常角化,毛囊堵塞
毛囊破裂产生炎症和免疫反应
雄激素刺激皮脂分泌旺盛
痤疮病因
*
痤疮皮肤病学
*
(二)发病机制
。
。
:
(1)与毛囊口角栓与粉刺形成有关。
(2)与趋化中性粒细胞产生水解酶有关。
(3)与激活角质形成细胞和皮脂腺细胞TOLL样受体的级联炎症有关。
,其内容物溢入真皮引起毛囊皮脂腺单位周围炎症。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
痤疮皮肤病学
*
(一)寻常痤疮
15~30岁的青年男女。
好发于面颊、额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
(1)各种皮损均由毛囊不同深度炎症及其他继发反应造成,包括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
(2)常伴有皮脂溢出和毛孔粗大。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二、临床表现
*
痤疮皮肤病学
*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二、临床表现
凹陷性瘢痕
增生性瘢痕
囊肿
(1)初起为白头粉刺(闭合性粉刺)及黑头粉刺(开放性粉刺)。
(2)加重后可形成炎症丘疹,顶端可有小脓疱。
(3)继续发展可形成大小不等暗红色结节或囊肿,囊肿破溃后形成窦道和瘢痕。
结节囊肿
丘疹脓疱
*
痤疮皮肤病学
*
皮肤性病学(第9版)
(1)分级中强调皮损的性质,不考虑皮损的数量
分级
临床表现(皮损性质)
1级(轻度)
仅有粉刺
2级(中度)
除粉刺外还有炎性丘疹
3级(中度)
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外还有脓疱
4级(重度)
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
依据皮损性质的痤疮分级
二、临床表现
*
痤疮皮肤病学
*
皮肤性病学(第9版)
(2)根据皮损性质及数量的国际改良分类法
分级
临床表现(皮损性质、数量)
1级(轻度)
以粉刺为主,有少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少于30
2级(中度)
有粉刺,中等数量的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为31~50
3级(中度)
有大量丘疹和脓疱,偶见大的炎症皮损,总病灶数为51~100,结节少于3个
4级(重度)
结节/囊肿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总病灶数超过100个,结节/囊肿多于3个
依据皮损性质、数量的痤疮分级
二、临床表现
*
痤疮皮肤病学
*
严重程度
临床表现
I度(轻度)
散发至多发的黑头粉刺,可伴炎性丘疹散在分布的
Ⅱ度(中等度)
I度+炎症性皮损数目增加,出现浅在性脓疱,但局限于颜面
Ⅲ度(重度)
II度+深在性脓疱,分布于颜面、颈部和胸背部
Ⅳ型(重度~集簇性)
III度+结节、囊肿,伴瘢痕形成,发生于上半身
痤疮严重程度分类
皮肤性病学(第9版)
(3)根据病情轻重采用 Pillsbury分类法
二、临床表现
*
痤疮皮肤病学
*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二)特殊类型痤疮
属较严重类型,表现为结节、囊肿、窦道及瘢痕,好发于男性青年。
指少数患者病情突然加重,并出现发热、关节痛、贫血等全身症状。
雄激素、糖皮质激素、卤素等所致的痤疮样损害。
婴儿期由于母体雌激素在胎儿阶段进入体内所引起。
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
皮肤清洁剂中的抑菌物质、皂类或洗面奶内含的脂肪酸盐,多种化妆品、香波、防晒剂、增白剂、发胶及摩丝等均可引起皮脂分泌导管内径狭窄,开口堵塞或毛囊口炎症,引起痤疮。
*
痤疮皮肤病学
*
(一)诊断
、发生在颜面、前胸和背部。
、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对称分布等特点。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粉刺
丘疹、脓疱
囊肿、结节
*
痤疮皮肤病学
*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二)鉴别诊断
好发于中年人,面中部。
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以及鼻部赘生物。
成年人,眼睑、鼻唇沟及颊部。
皮损为球形或略扁平丘疹或小结节,暗红或褐色,触之柔软,中心坏死,玻片按压丘疹时,可以显出黄色或褐色小点。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2021年痤疮皮肤病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