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民间歌舞推广策划方案.docx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民间歌舞推广策划方案
  一、策划概述
  说起楚文化人们自然会想到屈原与《楚辞》、曾乙侯墓与大型青铜编钟、精美绝伦的丝织刺绣工艺以及流光溢彩的髹漆艺术等;说起藏文化则自然会想到藏文、藏药、藏歌、藏传佛教、史诗《格萨尔王传》、唐卡……说起闽文化,人们总会想起誉满海内外的妈祖信仰、推进佛教中国化的闽僧以及曾支配官方意识形态长达7XX年之久的闽学;说到龙岩,又有什么能作为福建乃至全国的文化工程的杰出代表呢?龙岩民间歌舞《采茶灯》当之无愧。
  音乐、舞蹈,作为跨越种族、语言、国界的艺术形式,它对于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一支《鼓浪屿之波》让厦门和日光岩成为人们最深情的眺望,一曲《太阳岛上》让哈尔滨的夏天成为人们遥远而温馨的梦想……
  本策划的目的就是想通过系统而周密的策划运作,把具有400多年历史的龙岩民间歌舞《采茶灯》打造为国家级的文化,并使其成为龙岩具全国乃至世界影响的名片,最终通过《采茶灯》品牌的全新塑造而形成“《采茶灯》产业”或“《采茶灯》经济”。
  二、历史渊源
  采茶扑蝶舞”又称“采茶灯”,是龙岩人喜爱的民间歌舞,相传约2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由苏坂乡美山村林氏族人将采茶灯曲调带入美山村,并结合当地的生产、生活情景,融入戏曲表演手法,改编成舞台演出的歌舞节目。古称“采茶灯”的排演地为“灯馆”,“灯馆”开张时要杀猪宰羊、喝鸡血酒、信誓旦旦,表示决胜等。龙岩原始的《采茶灯》是由宗族中有威望的“大头家”搭头,物色天真活泼的孩童设立“灯馆”。同时几名“小头家”分别照料孩童,给红包,赐龙凤服装,头饰和鞋袜,授艺登场,村社竞赛。旧时女子不能抛头露面,一色男扮女装。设采茶姑娘八人,茶公、茶婆、武小生、男小丑各一组成。茶公扮老头,穿汉衣,扎腰巾,手执大蒲扇;茶婆梳银宝头,穿宽锦边大襟衣和罗裙,手执麦杆扇;采茶姑娘,额佩珠翠屏,头梳燕尾髻,穿大红彩莲衣,腰扎绸带,脚穿绣花鞋,一手执花摺扇,一手提花篮灯;武小生、男小丑一手执黑摺扇,一手提灯笼或马灯。现在的《采茶灯》已有所改进,将说唱和小戏剔出,成为纯粹的歌舞。男扮改为少女,头饰的翠牌变为生气盎然的绢花。发髻梳成长辫并扎以红头绳,并围戴胸襟,突出了龙岩采茶姑娘的健美身影和青春活力。
  采茶灯原用竹编的菜篮,后缀以鲜花,变为花篮,因多在夜间演出,尤其是在喜庆的春节,元宵与《龙灯》、《舞狮》同时演出,花篮自然要装上油灯或蜡烛。于是便成为采茶花灯。
  龙岩的妇女下田上山,多以凉笠、头帕挡日,原本的采茶灯也以顺手摘下的凉笠、头帕为道具,后因舞蹈不便,改用麦杆团扇,最后才换上现在的摺扇、花扇。彩蝶是一种夸张性的富于浪漫色彩的道具,竹篾为支架,糊以色纸,画上蝴蝶图案,成为硕大的纸蝴蝶。
  《采茶灯》的显著特色,是用若干单纯、朴素、简练而生气勃勃的舞蹈动作,山歌演唱和穿插对白来表现茶农劳动的乐趣和他们热爱生活的愉快心理。
  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现有采茶扑蝶表演队280支之多,遍及龙岩的大街小巷,农村的山间田野。每逢节假日和婚嫁喜庆之时,“采茶扑蝶”已成为人们相聚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节目。
  三、版本及获奖情况
  早期的版本:
  1、1952年,龙岩县文化馆组织民间艺人挖掘整理流传在龙岩美山村的《采茶灯》,后由温七九编导的“龙岩采茶灯”参加福建省笫一届农村文艺汇演,获创作奖和演出一等奖。
  2、同年,福建省文化局组织委托晋江专区文工团进一步加工排练“龙岩采茶灯”,参加全国农村文艺汇演华东片赛区演出,获得大奖。
  3、1953年8月,泉州闽南戏实验剧团歌舞队参加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华东分团赴朝鲜慰问演出《采茶扑蝶》舞蹈受到好评。
  4、1953年底,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厂把《采茶灯》舞拍成了新闻纪录片,在国内外放映,从此《采茶灯》舞蹈和音乐广为流传,名蜚中外。
  5、1953年12月由中国青年艺术团进一步加工排演《采茶灯》舞蹈,在参加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六届友谊青年联欢节”上“龙岩采茶灯舞”荣获银牌奖,这是中国民间文艺节目首次在国际上获奖。
  6、此后,福建省歌舞剧院、中国歌舞团把《采茶灯》的民间舞蹈作为中国民间舞的保留剧目,曾多次到美国、日本、香港、新加坡以及印尼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7、1981年,中并入档保存了龙岩美山村民间歌舞《采茶灯》的原始曲谱,并由文化部音乐研究所编入《中国音乐史音响曲谱资料》永久保存。
  8、1981年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复函龙岩县文化局确认“龙岩采茶灯”系龙岩美山村为原产地,并把原始曲谱作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口头文化遗产”收藏;1982年2月6日《厦门日报》、1982年6月6日《福

民间歌舞推广策划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iang1982071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