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概况
中原东路站共设10个出入口(其中5号出入口为预留通道,7号口施做临时出口预留远期条件)。1组风道和地面风亭。其中1号风道及1、2、3、4、5、6号出入口位于车站南侧,2、3号风道及7、8、9、10号出入口位于车站北侧,均需横穿过中原路。其中6、8号出入口为战时人员出入口。为减小施工对交通的影响,避免管线迁改,2、3、4、7、10号出入口穿中原东路段采用暗挖法施工,其余段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3、4号出入口平直段采用暗挖法施工,其余段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暗挖段采用平顶直墙结构形式,开挖面设置在车站主体结构内部。明挖段围护结构采用1000钻孔灌注桩,间距Ф1600mm,竖向设置1~2道钢支撑,~.
车站出入口结构范围内的地层由上向下分别为杂填土、黄土状粉土、粉土、粉砂、粉土、粉质粘土、细砂、钙质胶结。
二、 监测概况
根据设计及现场调查的资料显示,中原东路站10号、7号出入口分别紧邻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地下停车库、河南大学口腔医院,
3号、4号出入口分别位于黄河酒店黄鑫源和地质勘查局处,是中原东路站出入口周围环境监测的重点。
三、 编制依据
;
;
;
、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四、 施工监测的目的和任务
在基坑施工中,实际施工的工作状态往往与设计预估的工作状态存在一定的差异,有时差异的程度还相当大。基坑工程的设计预测和预估往往只能够大致描述正常的施工条件下,围护结构与相邻环境的变形规律受力范围。由于差异的存在和不确定,必须在基坑开挖和支护施筑期间开展严密的现场监测,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为此基坑工程施工监测的目的如下:
,验证围护结构、支护结构的设计效果,保证基坑稳定、支护结构稳定、地表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的安全;
、结构和周边环境基本稳定的依据;
,了解施工方法和施工手段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便及时调整施工方法,保证施工安全;
,掌握基坑和围岩稳定性的变化规律,修改或确认设计及施工参数。并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经验。
、建筑物变形、围护结构变形、支撑轴力量测,掌握围岩与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反馈,指导施工作业和确保施工安全。
,进行预测和反馈,以保证施工安全和地层及支护的稳定。
,可应用到其它类似工程中,作为指导施工的依据。
五、 监测组织与流程
监测组织
。
监测小组人员表
序号
人 员
职 务
主 要 职 责
1
胡正红
项目总工程师
负责监测方案实施,监测数据的分析。
2
彭江
监测负责人
负责监测方案实施,监测数据的分析。
3
武世泰
助理工程师
监测方案实施,资料整理。
4
赵健
助理工程师
监测方案实施,资料整理。
5
马长成
助理工程师
监测方案实施,资料整理。
6
郝彦东
测量工
监测方案实施
7
于振业
测量工
监测方案实施
8
张富德
测量工
监测方案实施
监测小组主要职责:
①测控队负责监测方案的安排与实施,包括量测断面选择、测点埋设、日常量测、资料管理等;负责及时进行量测值的计算、绘制图表。并快速、准确地将信息(量测结果)反馈给现场施工指挥部,以指导施工。
②现场监控量测,按监测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并与其它环节紧密配合,不得中断。
-1所示。
-1 信息化施工工艺流程图
六、测点的布设原则
按照监测方案,在现场布设测点,原则上以监测方案中的设计位置布置。实际根据现场情况可在靠近设计测点位置设置测点,但以能达到监测目的为原则。
监测测点的类型、数量结合工程特点、设计要求、施工特点、监测费用等因素综合考虑,但要必须以能保证工程安全为原则。
为验证设计数据而布设的测点布置在设计最不利位置和断面,为指导施工而设的测点布置在相同工况下的最先施工部位,其目的是为了及时反馈信息,以修改设计和指导施工。
地表及建筑
中原东路站出入口监测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