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伤寒论读书笔记[3].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伤寒论读书笔记 [3]
2、兼呕利证:
原文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参考原文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 夏汤主之。
提要:太阳伤寒兼邪犯胃肠致呕利的证治。
语译:太阳伤寒表郁不解,影响到阳明,而致下利,当以解 表为主,同时兼顾阳明,用葛根汤主之。若不下利但呕者, 用葛根加半夏汤治疗。
本证的典型表现为太阳伤寒症状兼下利,或不下利而但见呕 吐。
分析:太阳阳明合病——指既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 之表证,又有下利或呕吐之里证。
下利——主要为寒性下利, 其因有二: A 表郁太过, 胃中津液不能布达,郁而为水湿,下注为泻。 B 表寒太甚, 伤于太阳阳明,寒凝津停,下注为泄。
但呕——外邪不解,内迫阳明,上逆于胃,胃失和
降。
病机: 外邪不解 ,内迫阳明 ,伤及胃与大肠, 使肠失传导 (利), 胃失和降(呕) 。
治法:辛温发汗,升津止利。呕者辛温发汗,降逆止呕。
方药:葛根汤,呕者用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 (切),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半夏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
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现代用法用量:葛根 20g,麻黄15g,桂枝10g,生姜15g , 炙草10g,芍药10g,半夏20g,大枣4枚。
上药先煎麻黄、葛根去白沫,后下诸药,水煎取汁,分 3 次 温服,覆取微似汗。
方解:葛根汤——发汗解表
加半夏——降逆止呕。 3、兼内热烦躁证:
原文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 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 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解词: (1) 厥逆——即手足厥冷。
(2)筋惕肉瞤——惕,动也;瞤,眼睑跳动也。此句 指肌肉不自主跳动。
语译: 太阳中风若汗出很少, 又见脉浮紧, 应视同太阳伤寒。 若太阳伤寒出现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者,为太阳伤寒阳郁重证,当用大青龙汤治疗。大青龙汤发 汗力强,典型的太阳中风见汗出恶风,或脉微弱者,不可服 用,误用则严重损伤阳气阴津。 阳气伤不能温煦则四肢厥逆; 筋肉失于温养则筋肉不自主跳动,如此,病情就要恶化了。
参考原文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 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解词: (1) 但重——只身体沉重。
乍有轻时——指身体重,偶尔有所减轻。
提要:太阳伤寒兼郁热证证治和大青龙汤的禁忌。
成因: 38 条为寒闭肌表,阳郁化热; 39 条为湿郁肌表,阳 郁化热。
本证典型表现为伤寒表实证兼烦躁。
分析:脉浮紧,发热恶寒, 身疼痛,不汗出——伤寒表实证。
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汗——湿郁 肌表,表气郁遏。
烦躁——素体阳热亢盛,复为外寒闭郁,热无宣泄
之路,热扰神明。
本症外有寒邪闭郁或湿邪郁遏而成表实,内有阳郁
化热而成烦躁。
辩证要点:恶寒发热,身痛或重,不汗出而烦躁。
病机:风寒外束,内有郁热。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方药: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 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 (切),大枣十枚,石膏如 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
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
躁,不得眠也 解词:温粉——指炒热的米粉。
现代用法用量:麻黄 30 (10-15) g,桂枝10g,炙草10g, 杏仁6g,生姜15g,大枣4枚,石膏15g。
先煎麻黄去沫,后纳诸药,水煎取汁,分 3 次温服,取微似 汗。若服 1 次出汗,后即停服。
郝万山说:“本方麻黄剂量是《伤寒论》中最大者,为发汗 之峻剂,应用时要注意:取微微汗出为佳,切勿过汗。若汗 出过多, 用炒热的米粉扑身止其汗。 之所以要用炒热的米粉, 因本证原为寒邪闭表,在汗出之后,若突然用冷米粉敷体, 犹恐冰伏余寒。这就像我们今天给发汗后的病人擦汗,常用 热毛巾而不用冷毛巾的道理是一样的。且本方服一次药汗出 邪解,就不要再服第二次,即使有病证反复也不可再用。再 用就容易过汗,乃至亡阳” 。
余泽润注:仲景本方为 3次剂量,即1次量麻黄为30g,剂 量是麻黄汤的 2 倍。因本方剂量太大,仲景在用本方时反复 告戒说:“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 风,烦躁,不得眠也” 。临床应用时要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 感邪的轻重、南北的差异、发病的季节等因素而选择用

伤寒论读书笔记[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