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勉宗《谈京剧言派艺术特色》
《谈京剧言派艺术特色》
刘勉宗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副教授 )
一、京剧言派艺术创始人言菊朋先生的艺术生活概况
京剧言派艺术创始人言菊朋先生出生于 1890 年 , 逝 世于 1943 年。他是蒙古族人 ,本不是梨园世家 ,他本人的 正式职业是蒙藏院的录士。但他从小就是位戏迷 ,尤其酷爱
谭(鑫培 )派艺术。他从青年时期就开始走票演戏 ,谭鑫培的戏
他都能上演 ,学谭很有深度 ,后来又得到了京剧名家红豆馆 主、陈彦衡、钱金福、王长林、王瑶卿等许多良师益友的指 导帮助 ,在唱、念、做、打各个方面都下了很深的功夫 ,艺
术水平不断地提高 ,很受观众的欢迎。那个时候 ,他经常接 到请他演戏的请帖。特别是逢有梅兰芳、杨小楼及其他著名 演员参加的大堂会 ,都少不了言菊朋。所以 ,在他走票时期 就已经是一位很有名气的谭派老生演员了。
1923 年言菊朋受梅兰芳先生的邀请 ,一同去上海进 行专业性的演出 ,这次演出言菊朋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一炮
打响。也就是这次的上海之行 ,成了言菊朋艺术生涯的一大
转折 ,在梅先生的鼓励之下 ,从此他从业余演员转为专业演
员 ,正式下海。随之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 , 获得 “
谭派正宗 ” 、 “ 旧谭派之首领 ” 等美誉。
成为专业演员之后 ,言菊朋的合作对象多了 , 演出的 剧目就必须不断地扩大。由于业务上的需要 , 言菊朋在尊重
谭派的基础上 ,开始朝着博采众长的艺术道路上发展 ,同时
他结合本身的嗓音条件 ,发挥独创精神 , 敢于标新立异对唱 腔进行大胆的革新 ,创造出风格独特的言派唱腔。
他的演唱字音完全按湖广音的四声为标准 , 因字行腔
字正腔圆 , 刚柔相济 , 感情丰富。在唱腔的结构与节奏安排 上 ,敢于突破旧规格 , 灵活运用。他广泛吸收兄弟艺术的养 料 ,巧妙地揉进谭派唱腔中来 , 自然协调 ,清新别致。
由于言菊朋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他的文人素质也必然 地渗透进他的艺术当中 ,所以他的演唱带有鲜明而浓郁的书 香之气 ,这样言派在众多的老生流派中 ,就显得格外的
“ 雅气 ”, 很能把人领进一种脱俗的意境之中 ,
给人一种新颖别致的艺术享受 ,这也是他艺术魅力之所在。
言菊朋的舞台艺术开始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早期代表 作有《上天台》、《文昭关》 等戏 ,创作的旺盛时期在 1930 年 —1940 年。他创作的一大批言派代表作 ,如大家熟知的 《卧
龙吊孝》、《让徐州》、《骂殿》、《连营寨》、《白帝城》等在当 时就风靡全国 ,脍炙人口。由于言菊朋的突出成就 ,在三十
年代就被公认为京剧四大须生之一 , 和余叔岩、马连良、高
庆奎这三大须生齐名。
二、言派艺术的主要特色在唱腔部分 ,先从字音、旋律、抒
情、韵味这四个主要方面来谈一谈
1、字音特色
由于言派唱腔是 “ 因字行腔 ” 吐字非常 清楚 ,因此吐字的讲究是言菊朋最重视的环节。言派把吐字 的重要性摆在第一位。 把字咬 “ 破” 是言派吐字 的个性 ,他强调了吐字的力度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 喷口” 要有力 (也有说“ 口劲儿” 、 “ 口锋儿 ” 的 ),但是并不是吐字的全部过程都 使足力气
,而是要把力量使在 “ 点儿 ” 上。他运 用传统的反切方法 (现在的汉语拼音方法 ), 把每个字的声母、 韵母、归音这三部分通过咬字头、送字腹、收字尾来完成。 吐字的时候把字头作为着力点 ,用气息的运动使字头产生爆
发力 ,随着字头的喷射 ,把字腹送出 ,最后收准字尾。比如 《让徐州》里的(锦绣)“ 家邦” 两个字 ,“
家” 字由 “ji”“ya” 二音 组成 ;“ 邦” 字由 “bo”“ang” 二音组成 ,通过气 息的收放控制产生刚柔相济的效果。这样的吐字既有力度又 富有鲜明的弹性感 ,因此言派的吐字显得格外的清楚 ,如同
泉水那样清澈见底 ,吐字的清晰度是关键。
言派在字的四声处理上独具匠心 ,例如对阳平字的处
理 ,“ 阳平低摆 ” 是一般常见的 , 但言派低摆 的幅度要明显加大 ,把阳平字基本上都处理成 “ 上声 ” 字的调值走向 ,使字与字之间调值的值差加大 ,这
样高低起伏鲜明了 ,乐感自然
刘勉宗《谈京剧言派艺术特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