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母贤子孝.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母贤子孝:“母道文化”的历史建构与实践母亲. 母道:性别文化的建构母亲,是文化赋予的一种性别角色;母爱,是人类情感的极致;尊母,是绝大多数文化共同的传统。赋予“母性”——文化认同的母亲角色和规范,赞美讴歌伟大无私永恒的母职母爱、母德, 旨在回报母爱、母劳的尊母、孝母的制度习俗, 就构成了“母道文化”的核心。尽管赞母职、颂母爱和尊母亲是超越文化和时空的,但很少有中华民族如此悠久和深厚的尊母、孝母的观念、礼俗的积淀。流传近 3 千年的《诗经. 凯风》这样歌咏: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这是一首赞美母亲和儿子自责的诗:生下七个孩子的母亲,像和暖的春风呵护孩子,她整日操劳,她具有“圣善”之美德;七个儿子长大了,却不能慰藉母心,分忧分劳,让母亲依然劳苦……更多的古籍重复着这一颂母、孝母的“主旋律”。二十四史尽管绝少记载妇女, 但没有忘记表彰孝敬母亲的孝子孝妇的典型;地方志更是连篇累牍地记载。别史和私人著述也不乏记录, 如刘向的《古列女传》, 开创了母亲类型划分标准并进行范式化, 成为 2 千年女教之圭臬: 有正面的超级母亲——“母仪”, 才德兼备的“贤明”、“仁智”之母, 具有“贞顺”、“节义”美德或具备“辩通”之才的母亲;也有反面的淫妒祸》、《仪礼》详细规定如何对母亲生前、身后的尊孝、哀伤和追思,不但成为历代儒者身体力行的准则,而且还被后代不断阐发,进而影响朝廷决策和引导民众行为,成为主导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儒家将对母亲的尊孝与修身齐家治天下的“大学”之道挂钩, 与此同时, 也要求母德的提升、期待母亲的奉献牺牲也就水涨船高起来。在母道文化方面,遵循这样的逻辑建构并实践着:需求促成了事实,事实反映于论述话语话语反过来又建构促进了现实——这种不断的实践-- 建构—再实践—再建构……,就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母贤子孝的母道文化传统。历史发展到今天, 我们既不能一味提倡封建时代的“孝道”和要求母亲的无私奉献牺牲, 也不能全面否定母道文化中尊母孝母和母德母爱的意义价值。我们需要对这一母道文化现象进行历史的追溯和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母道文化”实际包含了两个方面: 一是“为母之道”, 也就是人们怎样要求和看待母亲具体而言就是什么是好母亲(同时也界定什么是坏母亲) ;二为“事母之道”,即对母亲的态度和行为——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传统的规范和事实上情形是怎样的。所谓社会性别( gender ) 分析,简言之,作为一个制度和结构,历史文化是怎样安排规定性别角色和规范的?具体来说,是如何规定母性和母亲角色身份的?赋予这种身份、角色以怎样的气质品性和职分?用什么途径来规范职分行为道德?如何塑造模范的母亲和孝顺的儿女(媳) 谁参与了这种塑造? 为了何种需要?产生的效果如何?都需要也应该给以回答。为母之道:赋予母性和塑造“模范母亲”“母亲”和“女人”一样, 不是天生, 而是社会造就。“母亲”是对女性的一种社会文化角色的指认派定,“母性”则是对母亲角色界定规范和塑造。为人之母不过是女性诸多家庭身份角色——女儿、妻子、媳妇、母亲中的一种。用今天的眼光看,生为女人,女儿角色无可逃遁,而妻、妇、母不一定每个女人必

母贤子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