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慈母 1996 年 4月 4日慈母颜家英,澧县梦溪镇颜家湾人,出身家庭十分贫穷。祖父颜永瑞,为人忠厚,以篾匠为业。父亲颜昌富,字芝云,有姐姐、大弟昌贵,二弟昌万姊弟四人,其父少时念过私塾,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黄浦军校第六期毕业, 历任过国民革命军连长、营长上校团长等职,在早年就以身殉国,年仅 29岁, 在此期间,她同母王老太太一道过了两年随军生活。由于其父亡故,便于母亲回到家乡,同兄家明,弟家朗,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以纺纱织布,耕田种地为生, 自幼就饱尝过人间的艰辛,历经了许多磨难,才度过苦难的童年。 1944 年,慈母在日军侵公款的战乱中同父亲结婚成家,父亲也是苦难人出身,为了躲壮丁,从 16 岁起就被迫到梦溪寺伪乡长开办的油榨坊学徒帮工,成家后因科索沃所迫,母亲靠少年时代在娘家学来的一手好手法,重操纺纱织布, 才换得一点米钱,勉强支持一家人的生活。解放后,我父母于 1952 年拖儿带女回到老家梦江村,了轰轰烈烈土地改革运动。政府把地主在任家督八亩水田分给了全家,从此以后一家人才获得新生。慈母是一具典型的贤妻良母,她生养了九个儿女,因为儿多母苦,生活艰难, 其中病死一个,饿死两个,对幸存的五子一女,她含辛茹苦,耗尽心血尽力哺育成材。无钱买衣,就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纺织土布,用林子叶或电池灰染成黄色与灰色,缝成衣服装扮儿女,一套土织布染的衣服,常常用是老大穿了老二老三接着穿,穿破了缝缝补补继续穿,子女们都忘不了少时念书放学回家后晚上的情景: 每天母在灯下飞针走线,儿在灯下习文章。在拖儿带女的年代,缺少饭吃,就用野菜的瓜代替。 1954 年家乡溃院,一片汪洋。下半年,父亲去治理西洞庭湖, 一去就是五个月,母亲为了让子女活命,同祖母带领大儿一道到高河堰、万福寺、西斋、街河寺一带乞讨半年,将计来的红薯、萝卜等多次往返桃运回家,供给在家难得出门的孩子,才保住幼小的生命。就在这一年冬,家乡大雪飘飘、天寒地冻,母亲乞讨带回的衣物吃完,无法出门再次乞讨,三天揭不开锅,在危急关头, 靠族叔任祖桥送来的 15斤小米,母亲坚持“细水长流”,一天用一斤拌野菜煮稀粥汤供儿女们喝,足足喝了半个月,才把这年年关熬过来,不久,靠政府发的救济才过上平安日子。慈母不识字,尝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在家庭生活条件稍有好转时,她决心同父亲一道节衣缩食,要儿女们发奋读书,老大 13 岁时到澧县农中求学缺钱,母亲坚持起早贪黑上街卖小菜,靠边所卖菜钱才交齐学费,在父母的悉心教育下,六个子女个个都念了初中,有的还读了高中,上了大专。由于有了文化知识,为他们将来走入社会,参加工作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慈母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贤内助”,父亲从返乡的第一年开始就担任乡农会干事,并连续任初级农业社、高级农业社、大队、生产队会计近二十年,父亲当基层干部为集体操劳,顾不了家庭,母亲不仅杰大家跑好腿,理好财,而且主动挑起当小家的担子,从操持家务到教育子女,从出集体工到参加社会活动,都由她一人承担,母亲做农活,一行家理手,又肯卖力,插秧、除草、车水、双抢事事都走在前列,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为了减轻儿女们的负担,仍然坚持责任田,她老人家毕生永葆了中国劳动妇女朴实勤劳的崇高品质。慈母是一个知名的爱国模范。她老人家受尽了旧社会的折磨,深知新社会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江山来之不易,为了表达她的爱国心,抗
怀念慈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