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预防及现场急救
2010年
1
概述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
2
发病机理
简单地说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机体产热和散热失去平衡,体内就有过量的热蓄积,就容易引起中暑。
正常体温一般恒定在37℃左右,是通过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平衡的结果。
3
人体产热除主要来自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基础热量外,肌肉收缩所致热量亦是另一主要来源。人体每公斤体重积蓄0.93cal热量,足以提高体温1℃。
在室内常温下(15~25℃)人体散热主要靠辐射(60%),其次为蒸发(25%)和对流(12%),少量为传导(3%)。
4
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人体散热仅依靠出汗以及皮肤和肺泡表面的蒸发。每蒸发1g水,可散失0.58kcal热量。人体深部组织的热量通过循环血流带至皮下组织经扩张的皮肤血管散热。因此,皮肤血管扩张和经皮肤血管的血流量越多,散热越快。如果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就有过量的热蓄积,引起器官功能和组织的损害。
5
病因
在高温环境中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风差,则极易发生中暑;
高温环境加上空气中湿度的增强易诱发中暑;
在公共场所或家庭聚会中,人群相对拥挤集中,产热集中,散热困难,易诱发中暑;
露天作业时,受阳光直接暴晒,再加上大地受阳光的暴晒,使大气温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脑膜充血,大脑皮层缺血而引起中暑。
6
临床分类
中暑分为以下三级,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
1.先兆中暑:患者在高温环境中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若此时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7
2.轻症中暑:除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外,出现面色 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需要及时处理,并休息几个小时。
3.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
8
热射病
其典型临床表现为高热(41℃以上)、无汗和意识障碍。
常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数小时或老年、体弱、慢性病患者在连续数天高温后发生。
先驱症状有全身软弱、乏力、头昏、头痛、恶心、出汗减少。继而体温迅速上升,出现嗜睡、谵妄或昏迷。皮肤干燥、灼热、无汗,呈潮红或苍白;周围循环衰竭时呈紫绀。脉搏快,脉压增宽,血压偏低,可有心律失常。呼吸快而浅,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严重患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或肝、肾功能衰竭。心电图有心律失常和心肌损害表现。
9
热痉挛
常发生在高温环境中强体力劳动后。患者常先有大量出汗,然后四肢肌肉、腹壁肌肉,甚至胃肠道平滑肌发生阵发性痉挛和疼痛。实验室检查有血钠和氯化物降低,尿肌酸增高
10
中暑解救办法ppt演示文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