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胜寺位于洪洞县城东北 17 公里的霍山南麓,霍泉亦发源于此地,寺区古柏苍翠,山青水秀。广胜寺于东汉建和元年( 147 )创建,初名俱卢舍寺,唐代改称今名。大历四年( 769 )重修。元大德七年( 1303 ) 地震毁坏后重建。明清两代又予以补葺,始成现状。馓子, 是洪洞县独有的一种油炸食品。据《洪洞县志》载: 每年农历二月二,洪洞、赵城两县要在广胜寺进行祭水庙会。逢此日,广胜寺人山人海, 两县县令及地方绅士都来参加。但见庙会中有敲锣打鼓的, 有放三眼冲的, 还有卖油糕、豆腐菜、羊杂烩等各种风味小吃的。在这众多的摊点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县来的烹饪高手, 在此架起油锅炸馓子。这既是一场技术表演比赛,又是祭水前的必要准备。待炸出的馓字在大方桌上堆成了“山”,人们便开始祭水。祭水由“水神庙”的高僧主持,主要内容是向莲花池投馓子。说来奇怪,每投进 10 个馓子,到了分水亭,必然分成北面 7 个,南面 3 个。经过测量, 北面的水流量之比为 7:3 。为什么三、七分水,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很早以前, 洪洞、赵城两县人为争夺霍泉水经常发生争斗,甚至出了人命。后来两县达成协议,在滚沸的炸馓子的油锅里, 放 10 个铜钱, 每县推选出一个代表用手捞, 依据捞出的铜钱数分水。结果赵城代表捞出 7 枚,洪洞代表捞出 3 枚,于是便修筑了这个三、七分水的亭子。洪洞县参加祭水炸馓子的最后一位师傅为梁二爷(已去世),现在炸馓子的传人为杨永祥。在山西洪洞县城东北 17 公里广胜上寺。塔身琉璃镶嵌, 俗称琉璃塔。始建于汉, 屡经重修, 现存为明嘉靖六年( 1527 年) 重建, 天启二年( 1622 年)底层增建围廊塔平面八角形, 十三级,高 米。塔身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全身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一二三层最为精致, 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萨、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 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 设计十分巧妙,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 1695 年) 临汾盆地八级地震, 此塔安然无恙。据佛经《大唐西域记》记载, 此塔为全国十九佛塔之一。这座造型别致、设计艺术高超的琉璃塔, 为明代建筑。据修碑志记载, 此塔始建于唐朝,后因元时大地震毁坏,明正德十年(公元 1515 年)开始重建,落成于明嘉靖六年(公元 1527 )年。这座八面玲珑、工程浩大的琉璃塔从动工到竣工历时十二个春秋。九十余年后, 天启二年又用了两年的时间增建了围廊( 公元 1622-1623 )。全塔呈八角形, 分十三级, 高达 米, 塔内转折攀登的梯道, 设计巧妙, 直通塔顶,
广胜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