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使的由来节度使的由来节度使的官职名称,始用于唐朝。唐朝沿袭隋朝的制度, 在国内重要的地区设总管, 后改称都督, 管理几个州的军事。公元 711 年, 唐睿宗任命贺拢延嗣为河西节度使, 从此出现了节度使的称号。后来,朔方、陇右、河东等边镇也相继设置了节度使。节度使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因此节度使上任时八面威风, 皇帝亲自派大员为其饯行, 属下州县官吏, 要举行隆重和仪式迎接。彩楼高耸, 旌旗招展, 鼓角齐鸣, 节度使骑在高头大马上, 由武装佼仗与五彩缤纷的旗帜簇拥而来,象征着权力的“双旌双节”高擎。节度使管辖数州, 总揽辖区内容的军事、民政、财政、权力极大。公元 755 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率领 15 万军队叛乱。但叛乱平息后, 唐朝统治者在内地普遍设立了节度使。这些节度使的辖境有的三四州, 有的十余州, 称为藩镇。他们凭借手中的实力, 割据自立,不听朝延命令,导致了唐朝后期社会的动乱。到了五代时期, 节度使更加专横跋扈。宋太祖赵匡胤创立宋朝后, 收回了节度使的兵权, 使之渐渐成为皇亲国戚、将帅大臣的荣誉头衔, 没有实权。元代时,节度使的称号被废除。内阁与大学士的由来明朝初年, 明太祖朱元璋宣布废除宰相官制, 以便使他能够大权独揽。这样虽然表面上消除了大权旁落的忧虑,但他即使废寝忘食, 依旧无法应付繁杂的公务。为了处理繁杂的政务, 朱元璋不得不在洪武十五年( 公元 1382 年), 开始设置殿阁大学士, 作为顾问。这是中国内阁制的雏形。明成祖朱棣即位后, 命令殿阁大学士在文渊阁值班, 参与政务以及军政大事的决策。因为殿阁在宫廷之内,因而有了内阁这称。内阁大学士最初是五品官, 地位并不高。然而他们却能与皇帝朝夕相处,经手各种机密大事,权力很大,也令人敬畏。久而久之,他们的地位逐渐得支提高,内阁的机构越来越大。内阁大学士后来往往由尚书、侍郎充任, 并被加上太师、太保等头衔。内阁中设有诰敕房和制敕房, 阁臣草拟对各级大臣官僚呈递秦章的处理意见,中书舍人书写一切诏敕和机密文书。对于国家大事, 阁臣可以会同各部在内阁会议。主持内阁的阁臣, 习惯上被称为首辅, 其余阁臣是首辅的助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 但实际上掌握的权力, 与宰相没什么区别。入了内阁, 就等于当上了宰相。清代也设有内阁, 但权力远不如明朝。到了雍正年间, 清宫廷内设置了军机处, 取代了内阁的地位和原有的作用, 内阁从此变成了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事务性机构,没有参与决策的份了。锦衣卫由来锦衣卫的前身是“拱卫司”, 是朱元璋当上吴王时设立的。他当上皇帝后和第二年,将拱卫司改名为“亲军都尉府”,上分中、左、右、前、后五个卫和专管皇帝仪的“仪銮司”。到了洪武十五年(公元 1382 年) ,朱元璋将上述部门合并,名称“锦衣卫”。锦衣卫原来只是专司皇帝仪仗的亲军, 可朱元璋曾一度把他亲自过问的案件, 交给了身边的锦衣卫审理, 虽说不久后, 这类案件又归由司法部门处埋, 但锦衣卫从此与缉捕刑讯一类事沾了边。尽管如此, 锦衣卫并不是一个专门为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而设立的机构。明成祖的时候,又“倚锦衣为心腹”, 增设了一个“北镇抚司”, “专治诏狱”, 就是专门审讯皇帝下交的案件, 与专门处理锦衣卫内部案件的“镇抚司”相并列。于是,锦衣卫成了即管皇宫侍卫,又兼管缉捕刑狱等事的部门。然而,它的本
节度使的由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