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 ”合作探究 ”课题的 研究方案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标》强调: “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 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 的不断深入 ,合作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各科教学中已逐渐被广泛运 用,我校教师也纷纷尝试这一新的教学方式。但是现在各个学校课堂 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大多是形式大于实效,课堂气氛表面上沸 沸扬扬,却没有进入实质性地对问题、实验的进行探究,只是流于形 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 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提 高。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策略及培养学生小组合 作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为学生提供更更好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氛 围,这已成为目前教师们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校结合 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出了《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 '合'作探究 '》这一课 题,并就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小组合作探究学 习中各种能力的培养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研 究。
二 课题界定
小组合作探究是指学生在小组里从事学习活动,通过合作与探究自主 建构知识,并获得社交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体现了以 学生发展为本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涵盖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 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的 需要,将全部学生按一定的方法分成若干个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小 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结果整合、克服依赖心理、乐于合作、互相 帮助,积极探索,养成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培养合作的意识 和态度,通过师生和生生的对话与交流,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 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自己获得的信息、创意和探究取得的成果,培 养学生的群体意识。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的需要;
2是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需要;
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4是推进学校品质发展的需要。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群体动力”理论认为: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 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 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 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马斯洛的 需要”理论认为:在教育理论界,人们提出教育的交 往起源说和交往的本质论认为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共同活动中的需 要,在交往中得到发展”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指出 独学而无
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 要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项发明 创造除了个人钻研,还需要集体合作和协调,因此,不管是学习 还是工作, 合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 力。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 要求,使学生在 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
3、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的 生本教育”理论指
出:在教学中,只有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 生的基础上,把学生引导到一个热烈讨论活动当中,充分发挥团 体中每一个个体的力量,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合作教育理论: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群体的力量是无限的。 还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具体实施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 方式,能促使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学、互助、互比、互励,通过学 生之间的群体智力互补,不仅使学生学会关心和友爱,而且促进 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的研究
(1)组建合作小组的研究
具体操作如下:
分组前:通过多种方式与渠道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如通过摸底测试了解学生的 知识能力水平;通过问卷调查、谈话聊天、家访、观察等方式了 解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背景。
分组时: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环 境等方面的差异,以组间同质、组内互质的原则,将班分成若干个小 组,每组4-6人,并可以让小组的同学为小组起名。
分组后:对组内的同学进行分工,根据学生的识能力水平、性格爱 好、学习态度综合考虑,每个小组选出组长(组织者)、记录者、发 言者、计时者各一名,这个环节可由教师指出或学生自己选均可。其 中组织者负责组内分工、组织纪律、监督和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 会。记录者负责本组实验操作过程的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记录。发言者 汇集本组的讨论结果、实验结论,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计时者控制 好每个组员发言的时间,保证组内讨论按时有序完成。
课堂教学中设立组间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