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 吸纳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繁荣市场、出口创汇、促 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纺织强国的关键 时期。为指导全省纺织工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早日实现纺 织强省的建设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生产总量和效益取得较快增长。 截至 2018 年底,全省规 模以上纺织企业达到 5895 户,比“十五”末增加 2196 户;实现销售收入 ,比上年增长 %;实现 利税 ,同比增长 %,其中:利润 亿 元 ,增长 %;资产总额达到 3706 亿元,增长 %; 出口额 亿美元,增长 22%,与 2005 年相比,年均增 长率分别达到 %、%、 %、%、 %。
全行业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 2018 年,我省纺织行业中 的纱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布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呢绒和无 纺布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色织布、印染布、化纤和服装产 量均居全国第四位,实现销售收入与利润分别居全国第三
和第二位,出口额居全国第五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居 全国第三位。
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家用纺织品成为 纺织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涌现出东升、山花、东方、鸣 球等毯类,艺达、云龙等工艺家纺类以及孚日、亚光、喜 盈门等巾被类一批全国行业排头兵企业。区域结构调整初 见成效,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截至
2018 年底,全行业 共有省级以上纺织产业集群 30 个,其中国家级产业集群 19个,分别比“十五”末增加了 20个和 10 个。品牌建设 取得较大进展。全省纺织行业共拥有中国名牌 57 个,山东 省名牌 156 个,中国驰名商标 31 个,山东省著名商标 140 个,与 2005年相比,分别增加了 39 个、 44个、 22个和 40 个。企业竞争实力增强。一批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在 低成本国家和地区投资办厂、在欧美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 心等措施,有效地抵御了市场风险,提高了竞争能力,在 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取得较快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企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成立 了“新型纺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芳纶产业技术 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了“山东省新型纺织面料行业技术 中心”等 4 个行业技术中心,鲁泰、如意、南山荣获我省 首批工业设计中心称号。截至 2018 年底,我省纺织行业共
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67 个,其中国家级 10 个,与
2005年底相比,分别增加了 31 个和 8个。 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十一五”期间,我省纺织行业荣获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项、二等奖 3 项;国家科技发明二 等奖 2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10 项、二等 奖 27 项、三等奖 56 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4 项、二等奖 14项、三等奖 45 项;省科技发明一、二、三等奖各 1 项。
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由山东海龙公司研发的“年产
万吨粘胶短纤维工程系统集成化研究”工程达到单线产 能世界第一,实现了大容量国产化工艺装备的柔性化生 产,结束了我国粘胶纤维装备依赖进口的历史;由如意集 团等单位联合完成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 其产业化”,实现了纺纱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上述两项成 果填补了我国纺织工业多年来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方 面的空白,在我国纺织行业发展历程上具有里程碑的意 义。
技术装备更新速度加快。目前,我省棉纺织行业先进装备 比重达到 70%,高出全国 个百分点;清梳联、自动络 筒机和无梭织机比重分别达到 45%、 55%和 64%,分别高 出全国同行业 、、 个百分点。
信息化步伐逐步加快。 “十一五”期间,我省纺织企业 信息化投入逐年上升,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备,为信息 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 应用领域不断深入。计算机辅助设计 /制造系统 vCAD/CAM )、资源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 <SCM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CRM )和在线检测与控制等 信息技术系统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水 平,也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其中,德棉股份、南 山集团等一批重点企业集团的 ERP 应用水平走在全行业前 列,并多次入围中国企业信息化
500 强;鲁泰纺织等一批 企业通过网上直销等方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华纺股份通 过打造“数字华纺”,极大地提升了在线检测与控制水 平。我省纺织企业两化融合整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计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