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莺莺的秋波公案.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莺莺的秋波公案莺莺的秋波公案“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酒馆。”电影《卡萨布兰卡》这句经典台词道尽了机缘的宿命感。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折, 落魄张生路过蒲州, 偶至普救寺一游, 偏偏在佛殿撞见崔莺莺。张生第一反应是:“呀! 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他“眼花缭乱口难言, 魂灵儿飞在半天”, 一边搜肠刮肚地唱赞眼前的神仙姐姐, 一边说着“我死也”的疯癫话。就这么一个照面, 张生已经悲剧性地预感到“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 怎当他临去秋波耶一转”。明清时代, 几乎所有的《西厢》评点都指出,“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乃一部《西厢》之关窍。相国小姐莺莺临去时的顾盼之意, 尽在不言之中。张生也真好眼力、解风情, 捕捉到了这一转秋波的无言鼓励。晚明行销一时的容与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北西厢记》批道: “张生也不是俗人,赏鉴家!赏鉴家! ”临去秋波那一转的美人意态, 在张生看来,“休道是小生, 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着实令读者浮想联翩。现存六种明万历年间刊刻的《西厢记》,卷首均收入一幅款识为“吴越唐寅摹”的《莺莺遗艳》小像, 据说这幅小像是唐伯虎《莺莺折花图》的印刷版。画中莺莺侧着芙蓉脸, 支颐微笑, 端的是宜嗔宜喜春风面, 回眸一笑百媚生。明代坊间还流传着一幅传说是南宋画院待诏陈居中的《崔娘莺莺真像》, 正统年间, 祝枝山说他曾看到过这幅陈居中版的莺莺真像:“继于? 城僧院中见一本, 大略相类, 妖妍宛约, 故犹动人。”(《怀星堂集》)? 城就是现在的上海市嘉定区。祝枝山这段话的亮点在于,这幅“莺莺真像”收藏在僧院中。可是,僧众们每日价凝视这“妖妍宛约”的莺莺写真,是否有碍于清修呢? 晚明文人圈流传着一个段子,表明“莺莺真像”不仅可供把玩, 更有启发禅悟的奇妙功用。据说明中叶的武英殿大学士丘? ,某日曾至某佛寺, 见四壁俱画《西厢》。丘? 惊问:“空门安得有此? ”僧人从容答来: “老僧从此悟禅。”丘学士不解: “何处得悟? ”答曰: “是‘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禅有活参,亦有死参。僧舍画《西厢》,以“莺莺真像”悟禅, 当属以空传空的活参。“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妙就妙在十字之内,有莺莺的秋波,更有张生“怎当他”三字的勘破。当日莺莺“? 着香肩, 只将花笑捻”, 观看者不仅有张生, 亦有和尚法聪, 可是勘破莺莺风情, 被莺莺“风魔”的只有张生, 张燕瑾注说:“相传释迦牟尼于灵山会说法, 拈花示众, 众不解其意。”考虑到“捻”与“拈”都是用两三个手指头夹取东西, 捻花微笑与禅宗“拈花一笑”确有某些共通的深意。莺莺走到门前“临去秋波一转”, 以目传心, 被张生觑出那么点意思来, 一旁的法聪犹自懵懂, 于是, 张生意犹未尽、喋喋不休地向法聪详解那莺莺如何“眼角儿留情处, 脚踪儿将心事传”。这个场景, 活脱就是佛寺参禅时已悟弟子不无得意地向懵懂同门讲解“如何是佛祖拈花意”。如此看来, 僧人也许是在莺莺“将花笑捻”的画像里, 体味着类似于拈花一笑的电光石火,深味到了勘破“临去秋波那一转”的喜悦。如此活参, 令无数风流才子玩味再三, 崇祯年间, 冯梦龙的《情史》、《古今谭概》和张岱的《快园道古》都收录了这个故事。关于从《西厢记》悟禅的问题,晚明还有另一个故事。《耳谈》讲到一则朱元璋微服私访的故事: “太祖高皇帝,尝微行,过一寺, 见扮《西

莺莺的秋波公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87589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