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管理與實務期末報告
電視暴力研究
報告人:戴佩龍
緒論
一、電視改變兒童的學習過程
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行為模式的精神病學家傑夫裡·約翰遜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對707名兒童完成了一項長達17年之久的研究項目:對受試者看電視的時間進行詳細的統計。
兒童福利聯盟分別在2005、2006年對台灣兒童傳播權進行調查,對照2005年兒童收視調查,兒盟發現短短一年,,非假日每天「看超過2小時」的比例上升,到了假日更有22%的學童看超過5小時,看電視儼然成為兒童主要娛樂活動。
由上表可模糊推論出,台灣兒童在成年後,男性學童約有45%,女性學童約有12%會有過激行為。
二、媒體真有責任?或只是代罪羔羊?
雖然有許多的研究顯示,媒體播放有暴力、色情暗示或危險具有傷害性的內容,對兒童青少年產生負面的影響;但是傳播媒體通常不認為自己有責任管制傳送的內容,如果家長沒有把孩子管教好,不是媒體的錯。他們似乎認為觀眾應該要有能力分辨、判斷是非善惡,甚至他們辯解,節目中已經打出「危險動作請勿模仿」字樣,彷彿這樣就可以阻止孩童模仿學習。但節節上升的犯罪率顯然和媒體的不當傳播脫不了關係。很多綜藝節目或戲劇播放暴力鏡頭,讓人看了刺激過癮,卻不提這些暴力行為的後果,讓年輕的下一代誤以為做這些行為是很平常的。雖然短時間內看不出什麼問題,但十幾年後這些孩童長大成為青少年,都會有心理行為上的不良後果。如果父母再不警覺,未來的社會問題必定會大量增加!
美國傳播學者關於“國家電視暴力研究”的報告對美國電視中媒介暴力圖景的評估值得我們借鑒:
第一,多數電視節目裡的暴力行為被美化了。“好人經常是暴力的施行者,他們很少能痛悔自己,或者嘗試到暴力的惡果。”
第二,大多數暴力節目的影響被淡化淨化了。
“電視節目經常忽略和低估了暴力對受害者的傷害。”
第三,多數的嚴重暴力行為被輕描淡寫化了。“電視裡的暴力行為實際上常常是性質嚴重的……但大多數的情況下,在電視裡面被幽默所掩蓋了。”
第四,非常少的節目強調反暴力的主題。
收視率,是決定畫面內容的最高原則!
電視暴力定義
美國傳播學界對於電視暴力的一項大型研究——“國家電視暴力研究”(National Television Violence Study)給暴力下了一個十分明確且操作性很強的定義:暴力是對一個生命或一群生命用體力施以確定的威脅或行動,且能導致身體傷害的一種公開的描述。暴力同時也指用一種看不見的形式,使得一個生命或一群生命產生一系列的身體傷害的過程。 在這個定義中,包括三種形式的暴力:確實的暴力威脅、暴力行為以及看不見的暴力傷害。
西方研究者在受眾調查的基礎上,形成了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
◎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類不是生來就具有攻擊性,而是透過學習或模仿成人行為而產生。
◎涵化理論
主張電視看的越多,就越以為電視所描繪的是真實世界,常看電視的人比不常看電視的人,更相信世界是危險且充滿暴力的。
◎社會學習理論
班
电视暴力研究-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