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柳刺绣考察报告.docx麻柳刺绣考察报告
罗江华
(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部分考察计划
一、 考察目的
麻柳刺绣在上个世纪及以前,始终停留在口传心授的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 代,广元市文化馆开始发掘和整理麻柳刺绣,麻柳刺绣终为外界所知。Z后,麻 柳刺绣作品被广为展出,并被扌n摄成电影专辑c麻柳随即也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中 国民间艺术z乡”的美誉。但近年来,麻柳刺绣藏品大量流失,其文化的价值取 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麻柳青年的婚姻选择和生活习俗,现代麻柳人而临麻柳刺绣 的传承危机。为弄清麻柳刺绣文化姬变的过程及原因,特别是刺绣文化与女童教 育的基本状况,考察活动将深入麻柳村落,收集第一手材料,为后续考察与研究 提供有价值参考,以便更准确地把握所研究的问题,取得研究成果。
二、 考察主题
麻柳刺绣与羌绣有没有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
麻柳刺绣乂为何在麻柳山乡形成独特发展?
麻柳刺绣有着怎样的教育内涵?
冃前,刺绣文化的承传状况是怎样的?
当地学校教育如何看待这一独特文化习俗?
三、 时间及路线
第一次:2006年1月7日——2006年1月20 0,广元市区出发——荣山
——母家院子一一严家院子一一鱼河小学一一麻柳小学
作者简介:罗江华(1968-),四川苍溪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朿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 心理研究中心2005级博士研究生。
第二次:2006年7月17日——2006年7月28日,广元市区岀发——沙河
小安——曾家——麻柳
O«**
o庄
o
<
千・
1辆
y*«
山镶
刃卫上
山
上i
H9DL H字■山
W 左
««» I
1科題街道历
3
市中区
图1:麻柳刺绣考察路线
四、考察手段
备有手持式摄像机一台、数码相机一部、录音笔一支,考察的第一阶段主耍 运用访谈、参与性观察的方法收集资料,第二阶段注重比较分析、文献查阅、实 物考证、统计分析、个案分析等方法。
第二部分书面考察报告
广元市境内嘉陵江、白龙江两岸的人们多有剪纸、刺绣、石刻等习俗,世代 相传。我自幼生活在嘉陵江上游,幼时也穿过绣有图案的鞋子和鞋垫,我睡觉用 的枕头、蚊帐,我母亲为我们兄妹三人缝制的童装上面也有刺绣图案。但在看到 麻柳刺绣Z前,我羡至搞不清楚刺绣的种类。儿时,见到老年人非常费力地一针 一线缝制(最多的作品是鞋垫),心里油然而生一种同情,感觉这活太累,而且 不应该有什么乐趣。所以,我也告诉我的小妹妹,不耍学习这个东西,没有意思 的。一个不经意的发现,使这一切发生了变化。我第一次去麻柳小学,本是路过。 短暂的停留,发现校园有一景:许多10来岁的孩子都在学习刺绣,他们认真的 模样让我心生感动,而作品的精美更让我惊异,第一次产生想耍了解这个我辈生 长Z地特有的文化习俗。
历史上,麻柳刺绣并不属丁麻柳乡特有的专利,麻柳及周边地区也曾经极为 盛行。但麻柳乡是麻柳刺绣生长与发展的屮心Z地。据1984年的调查,全乡三 千多名妇女中善刺绣的有一千三白多人,其中誉为“巧姑娘”的有二白七十多 人。刺绣传统对麻柳人产生深远影响°人们衡量谁家的女子有出息,首先品评的 是“针线”,“针线好否”甚至成为青年男女联姻的重要条件。
图2:麻柳刺绣女
一、麻柳剌绣从何而来?
(-)麻柳人与羌人的亲缘关系
麻柳乡及周边地区曾长时期划归广元县管辖,1985年划归新成立的朝天区。 查阅广元县志、朝天区志,有关麻柳Z地的描述为:“麻柳刺绣享誉海内外,为 羌文化遗风” 「'麻柳乡历史文化悠久 是白羊古栈道上的重耍驿站。秦汉时, 白羊栈上已有人居住。麻柳场集兴于唐,街南侧麻柳树为唐初栽植,距今1300 余年,麻柳乡因此而名。宋末元初因战争和种族歧视,羌民逃亡甘南,由丁地理 环境关系,乡风民俗被明清时迁来的移民所传承。白羊古栈道上古文化沉积深厚, 汉、晋、唐、宋时的'洪督关'曾使很多名人留迹,汉时刘邦、唐朝元微Z、宋 代陆游、清时张屣谟等均于麻柳乡境内留有歌颂山川和风土人情的诗篇” o
从地域上看,麻柳乡所在的龙门山区曾是羌人居住地Z-O早在秦汉吋期, 青海草原上的羌人部落就不断东迁,在今白龙江(古称植水、羌水、葭葫水)流 域、嘉陵江(古称漾水)上游,聚居了许多氐、羌人部落;⑴东汉时期,大批的羌 人被强迫迁徙到今什肃西南与陕西、四川交界处的白龙江、西汉水流域,与汉人、 氐人错居,他们主耍从事农业、纺织布、畜牧业。⑵麻柳所处的龙门山区曾长 期为北面紧邻的汉中市宁强县(原名'宁羌',取'宁定羌氐’Z意)所管辖。⑶ 麻柳刺绣中所指的麻柳Z地,实际要包括大半个龙门山区(见附图二),它以麻
柳乡为中心地,向上扩展至曾家、李家、临溪三地,沿南河(古称汉寿水)两岸向
下,鱼河
麻柳刺绣考察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