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届一轮复习精选版:政经文重要知识点概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分封制与宗法制制度对比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内容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 并进而分封属下, 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 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制度; 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历史作用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相互关系分封是为了解决小宗与大宗关系问题而立; 宗法制是家族制度和国家组织的紧密结合; 有宗法便有分封,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主要依据。中国早期的政治特点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 其核心是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宗法制为基础分封制下的集权。 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朝代帝王主要内容特点影响建立秦朝秦始皇 A 皇帝制度; B 三公九卿、; C 郡县乡里; D 严刑峻法; 皇权至上官员任命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发展两汉汉武帝设“中朝”; 各置刺史; 颁布“推恩令”; 削弱相权; 削弱封国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 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隋唐隋文帝唐太宗三省六部制; 尚书省( 负责执行)、中书( 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削弱了相权, 提高了工作效率; 有利于加强皇权。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宋太祖元世祖宋:收精兵( “兵”)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制钱谷(“钱”)设转运使, 设三司; 削实权(“权”) 设通判、文臣、二府; 元: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 削弱宰相和地方的权力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造成了三冗、两积贫。顶峰明清时期明太祖明成祖雍正明: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 设内阁; 清: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并存设军机处。君主专制推向顶峰封建制度日趋腐朽;阻碍社会进步。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1.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具体成就类别具体成就农业生产工具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春秋战国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唐代曲辕犁和筒车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白渠、坎儿井土地制度西周井田制、西汉、曹魏的屯田制以及北魏、隋、唐的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手工业金属冶炼商周青铜铸造、春秋、冶炼生铁和块炼钢、南北朝灌钢法; 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北宋普遍使用; 南宋末用焦炭冶铁丝织与棉纺汉代获得“丝国”称号;唐代出现缂丝技术; 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 松江在元明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制瓷新石器时代陶器如彩陶, 黑陶, 白陶等; 制瓷技术: 东汉青瓷; 南北朝白瓷; 隋唐进入成熟期;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元代彩瓷; 明代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粉彩和珐琅彩。商业城市(市场) 城市发展虽商业发展而繁荣。秦汉至唐,“市”( 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 多是政治中心, 多在官府指定的地区设立并由官府管理的, 与居民所住的“里”“坊”严格分开。宋代以后坊市制度界限被打破。货币贝壳、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五铢钱、开元通宝、宋代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背景、发展过程、影响(1) 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产生发展的背景:首先,社会大变革带来思想大解放。其次, 王室的衰微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再次,大国争霸战争,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最后,讲学风气的盛行,私学的兴起,使文化典籍广为传播,各种学说广为流传,形成了争鸣氛围。②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扩充军事力量, 向外发展( 如边境不宁,需北击匈奴; 汉初的王国问题需要解决; 土地兼并严重等), 巩固国家统一,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的儒家学说受到青睐。③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魏晋以来, “三教合一”,儒学吸收佛、道有益成分,儒学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④明清时期产生思想批判的背景:经济上, 当时正处于农业文明发展的高峰,资本主义萌芽兴起,江南城镇兴盛,出现了一批
高三历史政经文重要知识点概览.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