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感悟历史——由《黍离》想到的摘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也不能再次落后。只有迎头赶上, 把国家建设好, 才是唯一的出路。岁月如潮歌似梦, 百年弹指一挥间。感悟历史, 只有永远不懈的开拓,不断的进取,才是强大的真谛! 关键词:黍离之悲;圆明园;南京大屠杀;感悟. 《黍离》这首诗,一般被认为是周大夫悲悯西周覆亡之作。他行经西周故都镐京,见昔日繁华的故都遍种黍稷,悲从中来,吟唱成篇,全文如下: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全诗三章, 二十四句, 中间只换了六个字, 却把诗人的内心忧伤、无限哀怨言的痛苦, 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首先出现的是生长茂盛的农作物, 而庄稼生长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庙公室。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使诗人陷人悲哀之中, 行进的脚步变得迟缓。脚步的迟缓表示心情的沉痛。作者抒发沉痛之情时, 依次是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 越来越强烈, 也越加痛苦。作者忧国忧民, 最后向天发问: 这种历史悲剧是谁造成的, 采用质问的方式, 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更加强烈,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黍离之悲,由此成为了亡国之痛的代名词。周幽王是西周有名的腐朽昏庸之人。即位后, 交相发生的旱灾和地震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和动荡之中。他对此竟然不闻不问,还终日沉醉在花天酒地之中, 不理朝政,甚至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如此治理国家,不亡国才怪呢? 有黍离之悲,我想到了姜夔的《扬州慢》、向秀的《思旧赋》、刘禹锡的《乌衣巷》, 想到了圆明园、南京。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 还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馆、艺术馆, 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 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王。法国大作家雨果曾惊叹说: 在中国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她的名字叫圆明园;如果梦幻有典范的话,那就是圆明园! 圆明园, 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 超越常人; 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康熙、雍正治国有方,人民安居乐业,大清呈现出一派兴盛景象。 1860 年 10月6日, 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 文物被劫掠, 18日-19 日, 园中的建筑被烧毁。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 只剩断垣残壁, 供游人凭吊。无能的咸丰皇帝离开园明园避祸热河,闻听 150 年家业被焚毁时,竟口吐鲜血,不到一年就病逝。圆明园的兴建, 正是大清帝国走向兴盛之时; 圆明园的焚毁, 则标志着大清王朝的气数已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 大清王朝不可避免地走向覆灭。辛亥革命, 推翻了没落的大清王朝, 中华民国建立。革命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 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 北伐成功, 国民党却大肆屠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独裁政府。对内镇
在语文教学中感悟历史——由《黍离》想到的.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