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心得体会.doc十七届心得体会
学习十七届七中全会心得体会
王小梅
通过学习,我认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全民族 的文化自觉,不能纯粹靠文化的自发发展,尤其是在现代 社会,需要有识之士的推动,特别是需要先进政党的推动。 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召开这样一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对文 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 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我认为,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 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 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繁荣昌盛。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 文化形成的一个系统。既要有经济发展,又要有政治发展, 也要有文化发展,这三者是不可分离的。但同时它们又不 是完全同步的,一个国家可以拥有高速发展的经济,却未 必有高度的文化发展水平。马克思也曾经讲过,一个经济 落后的国家,它的文化可能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此, 这就要求全国各族人民自觉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动文 化的发展,使人民群众既有物质生活的保障,又有精神生
活的享受。当然我们的经济繁荣很重要,军事实力增强也 很重要,制度建设也很重要,但是最后中华民族能不能复 兴,最根本的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是形成自己一 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社会科学、大 众文化等等。只有当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具有现代性,具 有领先性,能够吸引全世界的人民来学习,只有到了那个 时候,中国的现代化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实现了,中华文化 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整个中华民族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
现实生活中,许多地方一谈经济建设,各级政府都非 常重视,而一谈思想文化建设,就觉得是抓不着、摸不着 的东西,不愿支持、不会支持,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如果 说过去没有这个条件,对文化建设支持少还情有可原。可 是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 我认为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把更多的力量用在思想文化建设 ±0只有这样,才有益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 有益于中华文化“走出去”,有益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徐福强 二o—年-一月二十日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
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 召开,11月中旬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了第十七届五中 全会的会议精神、并及时传达了上级布置的学习要求。全 校师生迅速掀起了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党的十 七届五中全会如此定位即将开始的下一个五年:“十二五” 时期是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会强调,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的 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 制改革。这意味着,今后五年仍将成为“改革年”,并且是 “改革攻坚之年”、“全面改革之年”。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社会30多年来得以飞速发展的基 本经验,就是改革开放。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改革遭 遇了某种“瓶颈”,一股怀疑、动摇乃至否定改革的情绪有 所蔓延。
改革在认知上的这种分歧以及实践中的胶着,恰恰反 映了中国改革大业的艰巨和复杂。实际上,剖析改革进程 中引发人们疑虑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它们并非改革本身造 成的,相反,正是改革不够彻底或者出现偏差所致。一方 面,是经济体制改革没有真正到位,尚未建立起完备、健 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是政治、社会、 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不相匹配,特别是政治 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 掣肘因素。中央高层对此有着清醒而深刻的体认,五中全
会表示将推进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在内的全 方位改革,可谓高屋建令瓦,切中要害。全会确定的基本经 济制度、行政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资源性产品和 要素市场以及社会事业体制等六大改革重点,更是体现了 对“十二五”期间改革路径的精准把。人们在解决温饱之 后,必然更加关注平等、公平、正义。推进民生新政的深 化,打破利益分享的瓶颈,必然引发公民权利保障的强烈 诉求。加快改革的任务,更多地指向“社会事业”,指向 “公共领域”,指向“公民权益”。利益集团化、利益部门 化、利益地方化,已成政府治理顽疾。权力与资本联手形 成的利益集团在改革中所扮演的角色,让不少改革成果被 吞噬,使许多改革政策变形,权钱交易的手段花样不断翻 新,腐败敛财的环节链条不断拉长。加快社会体制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已是当务之急。从经济体制 改革进发,于社会体制改革突破,向政治体制改革深入。 社会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配套
十七届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