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参与,合作成长”
——独生家庭儿童服务方案
一、背景及问题阐释
教育界刘西拉委员的一份提案指出:“独生子女是一个8000万的大问题,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如果这批人教育不好,将影响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其潜在的影响将在四五十年内完全爆发出来。”,根据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调查统计,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累计出生的独生子女已经有 9000 万人左右,独生子女数量的多少、整体素质的高低都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发展和社会的利益,特别是独生家庭的儿童,正处于身心、人格发展的特殊阶段,如果不进行有效地教育与引导,,当前的家庭已经以三口之家这样的核心家庭为主,这就出现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独生子女的种种问题的出现,特别表现在儿童身上,如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自私、骄横、过分依赖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来自“独生"本身,独生子女在经济上、物质上往往得到优先的、可靠的保证;另一方面来自于“独生”导致家长出现的教养态度偏差和教育方式不当。这些原因使许多孩子出现了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突出表现在没有或较少的形成与他人团结、合作、互助的观念。
我们在走访一些社区、学校中,通过访问一些工作人员和家长以及翻阅一些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报告后,总结出:独生孩子的合作互助意识淡薄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表现尤其突出。此服务方案选择了我国独生子女的儿童作为关注对象,希望可以通过这个群体的突出表现,折射出现代独生子女的儿童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较多的自我为中心、过多的关注自我,而不愿与他人合作分享、缺乏团结互助意识,以警示父母在子女教育中对于团结、合作、互助等意识培养的欠缺,同时通过本服务方案的实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孩子的互助合作意识,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二、理论架构
(一)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
库利认为,个体对自我的觉知,即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的形成,是在与其他个体、群体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个体是通过其他个体、群体的反应和评价而达到自我觉知的。同时个体又根据其他个体、群体的反应和评价,觉知到自己的风度、行为、性格等是否合适、是否需要修正。
服务对象在参与活动和活动感想的交流互动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反应和评价出他们对个体或群体行为的感受,都影响甚至决定个体对有些观念的接受程度。因此,工作员在活动中对成员的表现,必须持价值中立的立场,避免作出价值判断和不恰当的反应,只能作适当的引导。同时,在活动的互动过程中,工作员也须注意对成员的回应,避免不恰当的反应和评价。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不是环境被动的产物,人是积极的、能动的,对环境中的刺激可以进行有选择的反应并且把所选择的刺激进行组织并转化。观察学习是一个过程,其中包括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过程、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五部分。行为是可以通过赞赏和惩罚得到强化的.
在参与成员的互动过程中,工作员应准确、合理运用技巧,使成员结合自己的风格,从活动的表现和互动中寻找榜样,进行观察、模仿和学习。并且在互动过程中,充分尊重个人的尊严,充分肯定个体的自主,“把人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同时,在成员的团结合作互助观念增进的互动过程中,工作员应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依据,科学地提供团结合作互助观念,而真正使参与的成员受益。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有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1、 感知运动阶段 (感觉动作期,0—2岁)1岁时发展出物体恒存性的概念,。2、前运算阶段 (前运思期, 2-7岁)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徵外在事物,会使用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能思维但不合逻辑,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性。3、具体运算阶段 (具体运思期,7-11岁)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解决问题,能使用具体物之操作来协助思考,能理解可逆性与守恒的道理。4、形式运算阶段 (形式运思期,11-16岁)开始会类推,有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按假设验证的科学法则思考解决问题。对于处于身心都在发展且具有这些特质的儿童来说,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互助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三、服务计划的目标及目的
(一)目标
在社会大众心中接受并构建
互助小组服务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