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货币和货币制度货币:(1 )货币是贵金属、是财富。(2 )货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3) 货币是名目或符号。(4) 货币是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5) 货币是普遍被接受的交易媒介和支付工具。(6 )货币是“流动性”。(7 )货币是信用关系的载体。价值尺度: 交易、借贷、工程建设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对标的物价值的计算和测量,货币代表一定的价值单位,可用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劳务、资产、负债、工程等的价值量大小, 使各种价值物相互之间可以方便的进行比较, 货币的这种功能被称之为价值标准(尺度)或计算单位。流通手段: 货币在商品交易中充当媒介, 才使得商品在不同主人之间顺利地实现了转换或流通,从功能的角度出发,货币首先表现为一种流通手段或交易媒介。储藏手段: 当货币被当做价值或财富而为人们保存起来、退出流通并处于静止状态时,就是其发挥价值储藏功能的时候,货币因此被看做是一种价值储藏手段。支付手段: 现代经济生活中的种种支付, 如清偿债务、交纳赋税、借贷、支付租金、利息、工资等,都是用货币完成的,因此,货币是一种支付手段或延期偿付标准。铸币:一种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的金属货币便产生了, 这就是铸币。纸币:纸币根源于铸币。国家有意铸造不足值的货币,用来集中更多的社会财富。货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相背离的程度也越来越大, 最终导致国家强制发行完全没有价值的货币---- 纸币来充当流通手段。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指币材的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所代表的价值甚至没有价值, 只凭借发行者的信用而得以流通的货币。银行券: 可称为可以兑现的信用货币, 因为它是由银行签发, 交给持有人以保证向其对付金银货币的债务凭证。 2 存款货币: 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 信用货币主要采取了非实体化的存款货币的形式, 人们的货币只有一小部分以现金( 钞票和铸币) 的形式持有, 大部分以记账符号的形式存在于银行的账面上。电子货币: 用电脑储存和处理, 无需借助纸质工具即可用于广泛支付的预付来人票据。主要由两种形式:一种是卡式货币,另一种是软件式电子货币。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制造、发行、流通、使用等基本方面所做的法律规定,或者说,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组织形式和流通结构。本位币:之按照法定的货币单位制造的货币,它是一国的基本货币。辅币: 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 供日常零星交易与找零之用, 一般与本位币保持固定比例,其实质是本位币的一个可分部分。银本位制: 是以白银为本位币的金属货币制度。在这种货币制度下, 流通中的法定货币为白银或银币。实行银块流通的国家, 以白银的一定重量单位为价格标准或货币单位。实行银铸币流通的国家,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其包含的实际价值相等。银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自由出入国境,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银币或等量白银。金银复本位制: 是金银两种金属货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其基本特征是金银两种本位币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 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两种金属及其铸币可以自由兑换, 可以自由出入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格雷欣法则: 指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 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 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 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 良币) 将逐渐减少, 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 劣币) 将逐渐增加, 形成良币退藏, 劣币充斥的现象。金本位制: 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历史上, 曾有过三种形式: 金币本 3 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金币本位制: 基本特征是以一定量的黄金为货币单位铸造货币, 作为本位币, 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 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同时限制其他铸币的铸造和偿付能力; 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等量黄金; 黄金可以自由出入国境; 以黄金为唯一准备金。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都规定以黄金为货币本位, 但只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 而不铸造金币, 实行银行券流通。所不同的是, 在金块本位制下, 银行券可按规定的含金量在国内兑换金块,但有数额和用途方面的限制。在金汇兑本位制下, 银行券在国内不兑换金块, 只规定其与实行金本位制国家货币的兑换比率, 先兑换外汇,再以外汇兑换黄金,并将准备金存于该国。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以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作为流通中货币主体的货币制度。在这种货币制度下, 贵金属( 金或银) 不再作为本位币进入流通, 货币单位也不规定含金量,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第二章利息和利息率利息:利息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利率:利息率是一定时间内利息额同贷出资本额的比率。单利: 单利法是指在计算利息额时, 只按本金计算利息, 而不将利息额加入本金进行重复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精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