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语文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涡阳县标里中心校邓锋.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涡阳县标里中心校 邓锋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课堂教学的美在于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1、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言之有物;2、课堂教学的趣味性;3、课堂教学的启发性;4、作业设计的艺术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语言的生动形象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课堂教学的启发性 作业设计的艺术性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所谓教学的艺术性,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的多样、气氛的活跃,更不是演课堂剧,搞“花架子”,而是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依据课堂的内容和学生的学情,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言之有物。
苏霍姆林斯基说:“中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因此,中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具有形象性与启迪性,要言之有物。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运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手段来创设情境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入境、动情,才能叩开学生情感之门。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随着老师绘声绘色的描绘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与之同喜同悲,深入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更有助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学会写作,从中获得知识。如《背影》一文,这是朱自清在上个世纪20年代写的作品,是一篇描写亲情的散文,描述了在家庭惨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由于写作时代离我们很久远,很多学生没有贫困和磨难的经历,有的同学没有亲人分离的情感体验。所以,无法理解他们父子为生活奔波的艰辛和那种惨淡的境遇下父亲疼爱儿子儿子感念父亲的浓浓深情。经过老师栩栩如生的讲解、描绘与启迪,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使之在头脑中幻化车站送行买橘的真实感人的一幕,真切地理解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与作者
产生共鸣 ,感同身受,在愉悦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和道德的教育。对父亲、母亲、父爱、母爱有了更深的体会,真真切切地领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诗句的深刻内涵,从内心深处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的注意力的稳定性略差,极易发生转移。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必须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其课堂语言仅具规范性和形象性是远远不够的,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钟的课,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中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只有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教师应当

语文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涡阳县标里中心校邓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q93485240
  • 文件大小33 KB
  • 时间20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