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的天下
历史选择题的分值大,在高考试卷中
差不多要占半壁江山,其正确率对获得高
分尤为重要,成为决定高考成败的重要题
型,可以说“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的
天下”。然而考生这部分的失分现象却很
严重。书背熟了,并不能拿高分,
怎么办?
反思
学生的苦恼:题目做得已不少,得分却是不见高,烦!
(1)题目是做地越多错得越多,心都慌了;有时是二选一了,
往往又选错的一个;开始选对了,后来检査改错了,怎么办?
(2)从题干看,材料型(尤其是史论推理型)、概念型(提供
历史现象概括出概念或给出概念作出正确判断)较难;从题支
看,排列型(时间跨度小的易混)、组合型(题支对的但与题
干无关的难排除)较难;
(3)时间把握,有时犹豫不定,徒劳耗费时间,有时题干材料
大段,看下来很费时,当看到问题或题支时,恍然间不读材
料就能直选,郁闷!
老师的困惑:题目讲得已太多,错误还是不见少,!…?
(1)每次都详细分析,要注意审题,可是总有同学因没看清
题目而误选
(2)要把握时间,12个选择题平均约1分钟1个,不要在个
别选择题上耗费过多时间,以至于影响后面的主观题答题。
文综还要有政史地三科整体意识,合理安排三科答题时间
(每科平均50分钟,包括留出至少5分钟时间填涂答案、检
查),可很多同学就是做不好,每次考完试总说来不及。
(3)做了成百上千的题,怎么不反思一下自己什么题型易错?
应有针对性地强化,而只是一拿来题目不加挑选就盲目地做,
有些同学自己购买试题一套一套去做,这些试题部分题目涉
及老教材知识点,新教材根本就没有提及;有些是答案出错
有些是指导意见作为阅读的内容,显然学生是做了许多无用
功
(4)做过甚至错过的题目过一阶段再做,又是错。
选择题的七大“陷阱”
1、偷梁换柱2、因果混淆
3、以偏概全4、舍本求末
5、似是而非6、鱼目混珠
7、变换叙述
偷梁换柱法。这种方法就是题目或备选项在推理
、判断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偷换概念、移花
接木等方法来设置学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从而达
到掩人耳目的目的。如
[例1](全国文综卷I第22题)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中立”政策
瓦
港口
。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将历史事件、
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混置一起,以造成考生的判断
失误。如
[例2](天津文综卷历史第4题)"17世纪末科学革命
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
。这种方法通常是用局部代替全部,
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有意用
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如
【例3】(江苏历史卷第9题)徐珂《清稗类钞》记
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
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
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这种方法是以表象或假象否定历史
事件、历史现象和客观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叙
述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使考生辨别不出真相,结
果求末而舍本。如
【例4】(广东文综卷第22题)1959年,美国国家展
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
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
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用这种方法设计的题目,其备选项
的表述含有较合理的成分,但整体上有很大的缺陷,有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成立,但题目中缺少这种条件;有的
虽整体上勉强可以如此表述,但不能透彻地体现内涵。如
[例5](浙江文综卷第18题)明代沉船“南澳一号”
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
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
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
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
历史高考选择题答题技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