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爱上发明
公元前143年,蜀郡太守文翁看到四川文化教育比较落后,便动了修建学堂的念头,于是一面派人去京师求学,一面在成都城南修建学堂。讲堂全为汉白玉石(或花岗石)建筑,所以被称为“文翁石室”,它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地方政府办官学的先例。学堂使用的教材重达13斤,首创系统教材,形成系统教育体系。“招下县子弟入学,入学者免除徭役,以成绩优良者补郡县吏”,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班固在《汉书》中评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至此,“文翁化蜀”与“李冰治水”齐名,传诵千古。两千多年以后,郭沫若就读于此学堂,他在《蜀道奇》一诗中写到:“文翁治蜀文教敷,爰产杨雄与相如。 诗人从此蜀中多, 唐有李白宋有苏。”
2140多年过去了,“文翁石室”历尽千年风雨仍然巍然屹立,到今天已是国家级重点示范性高中——成都石室中学,她还是教育部命名的“中华名校”。
从大马路转进一条清幽窄小的支路,就到文庙街了。成排的法国梧桐在街道两边静静矗立,斑驳的树干与繁茂的枝叶掩映着古朴的红墙绿瓦,参天古木舒展遒枝,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天际线。石室中学的大门就在这天际线下,门前两座大石狮子雄傲而踞,两扇中国式的红色铜钉大门洞开着,门上有飞檐、雕花、字匾。历史与传统就融在这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里了。走进大门,最先跃入眼帘的就是一排大字
“爱国利民、因时利事、德达材实”,这是前任校长王绍华先生总结出来的治学理念。再往里走,便是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造型与现代建筑风格的教学楼。中西交融、古今对话是今天这所千年古校特有的气质。
“另类”女生
1997年秋,法国梧桐的黄叶落满成都石室中学大门前的台阶。此时此刻,莹莹已经站在了她新的起跑线上。她那与生俱来的独特个性、思维或处事方式在这里与周围的老师、同学发生了冲撞,成为一个“不太受老师和同学喜爱的学生”。曾有一位教过她的化学老师这样说:“吴莹莹是我教过的一名普通而又特殊的学生。说她普通,因为她成绩平平,表现一般,在一般人看来是一个中等生。而说她特殊,她充满自信、好强,思维怪异,爱好特殊,与人相处方法特殊,让人感觉有点‘另类’。”
“普通而又特殊。”莹莹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莹莹虽然考入了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成都石室中学,但在尖子云集的学校里,莹莹的考分并不突出,而且在老师眼里,她的成绩还属于“危机派”。可是,身为“危机派”的她对此却并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该干嘛还是干嘛,坚持自己对是非对错的判断。
对命题作文,她公开向语文老师“叫板”:为什么写作文一定要命题,为什么不可以自由发挥?她的理由是,一个命题,我们可以做出多种解释和判断,为什么非得按照规定的方向去写?所以,每次吴莹莹作文分数都很低,“跑题”是老师经常给出的评语。
她思维活跃,在课堂上,只要听完了自己想听的内容后,便开始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了,于是老师认为她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爱开小差。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她对老师的话题产生兴趣时,便会在课堂上旁若无人地发表意见,甚至站起来直接和老师展开争论,老师和同学又觉得她在扰乱课堂秩序。
而在和同学探讨问题时,她会习惯性地用“我觉得应该这样……”或“我的意见是……”的肯定语气打断其他同学的发言,一些同学感到自己不被尊重,日积月累,这逐渐变成了横隔在莹莹和同学们之间的一堵墙。
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让莹莹上讲台解答一个代数方程式,莹莹立即解出了正确答案,老师正要示意让莹莹回到座位上去。莹莹却说,老师,我还想了另一种方法,看能不能解出来。老师同意了。莹莹也顺利给出了又一个正确的答案。但她还有第三种、第四种甚至第六种解法……当她正专心致志地一个一个去尝试的时候,班上有同学开始坐不住了。一些同学见她的某些解法走入死胡同的时候,便开始起哄:“做又做不出来,你耽误了我们好多时间,下去吧,下去啊!”
数学老师制止道:“不好吼,要尊重别人,让吴莹莹同学把题解完。”
莹莹下来以后,几个男生继续对她冷嘲热讽。莹莹不服气,下了课就和那几个男生讲道理,坚持自己的立场。可几个男生依然讽刺道,你在那里耽误我们的时间,太自以为是了!莹莹据理力争,一道题确实有多种解决途径啊,书上只讲了一种,但并不意味这就只能这样解答,这有什么错?双方僵持不下,在班上闹开了,差点动手打了起来。这个事直到数学老师出面调解,才结束争持。可莹莹和那帮男生的关系就闹僵了,其他同学也暗暗觉得莹莹的性格挺“古怪”,越来越疏远她。在老师的印象里,也感觉她的确是个“固执、独特”的学生。
莹莹与周围同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直到一次,事态已经发展到惊动了学校德育处主任冯华老师。
一次绘画课,坐在后排的男同学趁莹莹专心画画的时候,用火柴点燃了她的长发。正在专心画画的莹莹直到头发燃起来后才发现,而此时居然没有一个
第四章-爱上发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