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传染病牛羊传染病主讲:春惠敏主讲:春惠敏电话: 电话: ********** ********** 第一节病毒性传染病?一口蹄疫?口蹄疫( Foot-and-mouth ; FMD )俗名“口疮”、“蹄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口腔黏膜、蹄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有强烈的传染性,往往造成大流行,不易控制和消灭,因此,国际兽疫局(OIE) 一直将本病列为 A类动物疫病名单之首。?病原口蹄疫病毒(FMDV) 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 picornaviridae )中的口蹄疫病毒属( apHthavirus )。该病毒是目前所知最小的动物 RNA 病毒。病毒由中央的核糖核酸核芯和周围的蛋白壳体组成,无囊膜,成熟的病毒粒子约含 30 %的 RNA ,其余 70 %为蛋白质。 RNA 决定病毒的感染性和遗传性,病毒蛋白质决定其抗原性、免疫性和血清学反应能力,并对病毒中央的 RNA 提供保护。? FMDV 具有多型性、易变性的特点。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有七个主型 A、O、C、 SAT1 、 SAT2 、 SAT3 (即南非 1、2、3型)和 Asia (亚洲 1型)。每一型内又有亚型,亚型内又有众多抗原差异显著的毒株。目前已发现 65 个亚型。各型之间在临诊表现相同,但彼此均无交叉免疫性。同型各亚型之间交叉免疫程度变化幅度较大,亚型内各毒株之间也有明显的抗原差异。我国口蹄疫的病毒型为 O、A型和亚洲 1型。据观察,一个地区的牛群经过有效的口蹄疫疫苗注射之后, 1~2月内又会流行,这往往怀疑是另一型或亚型病毒所致。?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含病毒组织或被病毒污染的饲料、皮毛及土壤等可保持传染性数周至数月。在冰冻情况下,血液及粪便中的病毒可存活 120 ~ 170d 。对日光、热、酸、碱敏感。故2%~ 4% 氢氧化钠、 3%~ 5%福尔马林、 0. 2% ~%过氧乙酸、 5%氨水、 5%次氯酸钠都是该病毒的良好消毒剂。?流行病学口蹄疫病毒可侵害多种动物,但主要为偶蹄兽。家畜以牛易感(奶牛、牦牛、犏牛最易感,水牛次之),其次是猪,再次是绵羊、山羊和骆驼。仔猪和犊牛不但易感而且死亡率也高。野生动物也可感染发病。?本病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特点,疫区发病率可达 50 %~ 100 %,犊牛死亡率较高,其他则较低。?病畜和潜伏期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在症状出现前,从病畜体开始排出大量病毒,发病初期排毒量最多。病畜的水疱液、乳汁、尿液、口涎、泪液和粪便中均含有病毒,其中水疱液内及淋巴液中含毒量最多,毒力最强。隐性带毒者主要为牛、羊及野生偶蹄动物,猪不能长期带毒。?该病毒入侵的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也可经损伤的黏膜和皮肤感染。?该病毒经空气广为传播。畜产品、饲料、草场、饮水、和水源、交通运输工具、饲养管理用具,一旦污染病毒,均可成为传染源。?本病传播虽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冬、春两季较易发生大流行,夏季减缓或平息。?症状潜伏期 1~ 7d ,平均 2~ 4d 。病牛精神沉郁,闭口, 流涎(图 2~1),开口时有吸吮声,体温可升高到 40 ~ 41 ℃。发病 1~ 2d 后,病牛齿龈、舌面、唇内面可见到蚕豆至核桃大的水疱,涎液增多,并呈白色泡沫状挂于嘴边。采食及反刍停止。水疱约经一昼夜破裂,形成溃疡(图 2~2),呈红色糜烂区,边缘整体,底面浅平,这时体温会逐渐降至正常。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也会很快破溃,然后逐渐愈合。有时在乳头皮肤上也可见到水疱。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经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病变则可延至 2~3 周或更久;死亡率 1%~ 2%,该病型叫良性口蹄疫。?有些病牛在水疱愈合过程中,病情突然恶化,全身衰弱、肌肉发抖,心跳加快、节律不齐,食欲废绝、反刍停止,行走摇摆、站立不稳,往往因心肌炎引起心脏麻痹而突然死亡,这种病型叫恶性口蹄疫,病死率高达 25 %~ 50 %。?哺乳犊牛患病时,往往看不到特征性水疱,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率很高。?病变除口腔和蹄部的水疱和烂斑外,还可在咽喉、气管、支气管、食道和瘤胃黏膜见到圆形烂斑和溃疡,真胃和小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恶性口蹄疫可在心肌切面上见到灰白色或淡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相伴而行,如同虎皮状斑纹,俗称“虎斑心”。诊断?。?(1)发病急、流行快、传播广、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且多呈良性经过。?(2)大量流涎,呈引缕状。?(3)口蹄疮定位明确(口腔黏膜、蹄部和乳头皮肤),病变特异(水泡、糜烂)。?(4)恶性口蹄疫时可见虎斑心。?,应注意鉴别。?(1)牛
第二章 牛羊传染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