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特征与血压变异相关性并中药干预研究姓名:潘立敏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中医内科学指导教师:徐贵成 20120528 %,%,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9%。高血压病是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老年患者因动脉硬化,血管壁僵硬度增加,压力反射器敏感性下降等原因, 血压变异性增大。近年来研究发现,血压变异性是卒中、冠心病等心血管风险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血压的变异性越大,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越大。目fi{f缺乏公认的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特征分布规律,而老年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候是否具有相关性,中药干预是否能够改善血压变异,进而减少心血管风险,亟待研究。本项课题首先对老年高血压病及其血压变异性近年来中西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其次也是课题重点,是通过因子分析法归纳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血压变异的相关性,并对此进行了天麻舒心方干预的临床研究。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病的证治规律及中药干预的可行性与实用性。第一部分:临床调查部分 l目的通过因子分析法研究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进而探寻老年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 2方法对60岁及以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l临床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临床查体及理化检查相结合方式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程、用药史等一般情况;眩晕、头痛、头胀等47个症状,舌脉、口唇紫暗、目眶发暗、手掌暗红等14个特征;心肺腹等常规体格检查;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心脏超声等。。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9级博士学位论文 3结果 320例患者纳入调查,12例忠者因缺少重要资料予以剔除,共有308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其中男性139例(%),女性169例(%)。年龄60.-一 89岁(--+),其中60"-69岁患者154例(50%),70"-79岁患者92 例(),80岁以上患者62例(%)。 0%以上的44个变量纳入因子分析,以特征根大于1 提取16个公因子,%,并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Varimax)。对16个公因子所代表的变量(症状群),请专家组判定中医证候, 初始得出8种证候:阴虚阳亢,兼有血瘀(F3、F6、F8、F9、FIO);阴虚阳亢, 兼有痰浊(F7);阴阳两虚,兼有血瘀(F2); 气阴两虚,兼血瘀(FI);气阴两虚,兼痰浊(F4、F12);肝风痰浊(F13、F14);肝风痰浊,兼有血瘀(F1 1); 痰瘀互阻证(F5、F15、F16)。再根据主证相同进行合并,最终归纳老年高血压病5种证候:阴虚阳亢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肝风痰浊证、痰瘀互阻证。 ,阴虚阳亢证119例(%),气阴两虚证60 例(%),阴阳两虚证25例(%),肝风痰浊证57例(%),痰瘀互阻证47例()。再将患者按痰瘀辨证分组统计,痰浊证(各证型兼央痰浊及肝风痰浊证)105例,%,痰瘀互阻证(肝风痰浊证兼央血瘀和痰瘀互阻证) 59例,%,而兼血瘀者144例,%,可见阴虚阳亢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候特点,痰浊、血瘀是老年高血压的主要兼央证。 、同间、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的平均值在阴虚阳亢、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肝风痰浊、痰瘀互阻五种中医证型之间分布未见显著性差异, P>。 2 老年高血压病证候特征与血压变异相关性并中药干预研究 、R间及夜间的收缩压变异(SBP—SD)在五种证型分布中具有差异(P <),阴虚阳亢组血压变异性最大,而肝风痰浊型变异最小。呈现阴虚阳亢>气阴两虚>痰瘀互阻>阴阳两虚>肝风痰浊的趋势。而舒张压变异、平均动脉压变异在五种证型中未见显著差异(P>)。全天、日间及夜间的收缩压变异系数(SBP-CV)在五种证型中具有差异(P <),阴虚阳亢型血压变异系数最大,肝风痰浊型变异最小。呈现阴虚阳亢>气阴两虚>痰瘀互阻>阴阳两虚>肝风痰浊的趋势。而舒张压变异系数、平均动脉压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考研历年复试真题.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