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宪治国与依宪行政的关系探究【摘要】依宪治国是落实依法治国的重点与关键,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本文主要讲述了依宪治国提出的原因,对依宪行政的理解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关键词】依宪治国,依宪行政一、依宪治国的提出 20 世纪 90 年代“依法治国”入宪,“依宪治国”的概念随之在法学界诞生。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会中针对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两项重要任务, 一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法律体系, 落实宪法的实施; 二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步伐。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我们更能看出党对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视, 尤其突显了依宪治国的重要性。在形式法治的意义上依法治国就是依法律制约国家权力, 强调“法律之治”,在实质意义上就是依宪法制约国家权力,强调“宪法之治”。在德意志帝国时期, 法治国家的标准就是依法律治国, 实行依法行政。而宪法仅是纲领性的原则, 必须经由法律规定才能发挥其效力。由此, 形式主义法治国家理念与实质主义国家理念的最大区别就是把法治国家的监督制约对象由行政权扩大到了立法权。二、对依宪行政的理解(一)依宪行政的含义所谓“依宪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出行政行为的依据从一般法律上升至宪法, 也就是要求行政权行使时不仅需要符合法律标准, 还需要符合宪法标准, 通过行政权的行使将宪法的基本价值和制度原则通过规则与程序体现于行政过程之中。一般地检验行政是否符合宪法规范有两个标准, 一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时其行政行为是否符合法律; 二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做出的行政行为是否为公民权利提供了保障。(二)提出依宪行政的原因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目标就是“依法治国,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原则在行政机关的体现是依法行政,但是,依法行政在理论上与实践中存在重大差距, 从理论上看, 政府工作人员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但在实践中的做法并非如此, 忽视公民权利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我们最常见到的就是某某城管打人事件, 由此可见, 依法行政更是迫在眉睫。为此, 我国关于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法律如行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相继出台, 法律中规定如果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不符合法律规定则去行为是无效的。这些法律规定对规范行政工作人员的行为起到了作用, 但是与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还是相差很远的。有一些法律已经做了硬性规定,但在一些偏远地区,不依法行政现象还是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需要亟待解决, 对此, 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 制定的法律要科学合理, 同时考虑到各地区的实际情况; 二是要不断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监督行政机关的行为。因此,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 强调依法行政的同时强调依宪行政也是必然的。如此一来, 一方面行政机关在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利益的同时能够积极有效的行使权力, 另一方面通过社会监督使行政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合法行使职权。三、依宪治国与依宪行政的关系温家宝总理 2004 年3月 31 日在国务院集体学习宪法时指出:“依法治国, 最根本的是依宪治国; 依法行政, 最根本的是依宪行政”。从“法制”到“法治”,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这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一个真实写照,可以
依宪治国与依宪行政的关系探究.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