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
一、 常见证候要点
(一) 冷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憋闷如塞, 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 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二) 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呛咳阵作,咳痰
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 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或弦滑。
(三) 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 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 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
(四) 风痰哮证: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 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 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 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
二、 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
(一)痰鸣气喘
1.
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遵医嘱给予吸氧,
一般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
可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的方式和浓度,
若有二氧化碳潴留,
予低流量、
低浓
度持续给氧,
1~2L/
分钟。
3.
根据喘息气短的程度及伴随症状,
取适宜体位,
如高枕卧位、
半卧位或端
坐位,必要时安置床上桌,以利患者休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缓呼吸困 难。
4.
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
评价缺氧的程度。观察有无皮肤红润、温暖多汗、球结膜充血、搏动性头痛等二 氧化碳潴留的表现。
5.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根据病情需要,可
选择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位。
6.
穴位按摩: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风门、 列缺、丰隆、尺泽等穴位。
8.
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天突、 丰隆、定喘、膏肓等穴位。
9
•拔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大椎、风门、肺俞、丰 隆等穴位。
10.
指导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肥甘油腻、辛辣甘甜之品,戒除吸烟习惯,避 免海腥发物。
(二)咳嗽咳痰
1.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
18~22
°C,湿度控制在
50%~60%
。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 体等。
2.
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
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
每日清洁口腔
2
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4.
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 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
加强气道湿化,
痰液粘稠时多饮水,
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
每天饮水
1500ml
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
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7.
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8.
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9.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根据病情需要,可
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10.
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 盲、定喘、天突等穴位。
11.
拔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脾 俞、肾俞等穴位。
12.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避免油腻、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可 适当食用化痰止咳的食疗方,如杏仁、梨、陈皮粥等。
(三)发热
1.
保持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清新流通,温湿度适宜。
2.
体温
C以上者,每
6
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
1
次,体温
C以
上者,每
4
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
1
次,或遵医嘱执行。
3.
采用温水擦浴、
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
患者汗出时,
及时协助擦拭和更换
衣服、被服,避免汗出当风
4.
做好口腔护理,鼓励患者经常漱口,可用金银花液等漱口,每日饮水》
2000ml
。
5.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原则。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进食清热生 津之品,如:苦瓜、冬瓜、绿豆、荸荠等,忌煎炸、肥腻、辛辣之品。
哮病中医护理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