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患者, 男性, 50 岁。 诊断为左侧硬膜下血肿、 脑挫裂伤入院。 入科时患者神志清楚; 双侧瞳孔等大、 等圆, 直径 2. 5mm, 对光反应灵敏;体温 37℃; 脉搏: 78 次/ 分; 呼吸 16 次/ 分; 血压 110/ 89mmHg。次日晨, 患者突然出现头痛加重, 继而出现喷射状呕吐, 意识由清醒转为朦胧, 测瞳孔直径左侧增大为 5. 0mm, 对光反应消失, 视神经乳头明显水肿, 右侧瞳孔正常, 右侧肢体活动障碍, 测血压 130/ 80mmHg,脉搏 58 次/ 分, 呼吸7次/ 分。
【问题】
一、 该患者出现什么病情变化? 依据是什么?
二、 护士应如何实施救治?
三、 如何早期发现病情?
5
一、 该患者出现什么病情变化? 依据是什么?
1. 根据以上情况, 该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继发小脑幕切迹疝。
2. 判断依据:
(1) 患者出现“两慢一高” (心率慢、 呼吸慢、 血压高), 头痛加剧, 喷射状呕吐、 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2) 患者意识障碍加重, 左侧瞳孔增大, 对光反射消失, 右侧肢体活动障碍是, 切迹疝的表现。
5
二、 护士应如何实施救治?
1. 保持呼吸道通畅: 立即置患者侧卧位或仰卧位, 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腔分泌物, 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
2. 快速药物降压: 通知医生,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快速输入 20%甘露醇 250 ml, 20 min 内输完, 行脱水治疗, 降低颅内压。
3. 生命支持: 对于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呼吸骤停患者立即实施气管插管等生命支持。
4. 外引流减压: 协助医生行脑室穿刺并外引流, 尤其适用于侧脑室扩大, 发生枕骨大孔疝时。
5. 术前准备: 如备血、 剃头、 通知手术室。
5
三、 如何早期发现病情变化?
脑疝是颅内压增高未经适当及时治疗的最终结局, 因此早期观察发现病情可有效预防脑疝, 改善患者的预后。
观察要点如下:
1. 观察意识情况: 通过谈话、 疼痛刺激及肢体活动情况来判断意识障碍程度。 2. 观察瞳孔变化: 观察两侧瞳孔是否等大、 等圆, 对光反射的灵敏度。 3. 观察生命体征: “二慢一高” 是颅内压增高早期症状。 血压升高, 脉搏变慢可达 40~50 次/ 分, 呼吸深慢。
4. 观察颅内压增高“三主征” : 头痛、 呕吐、 视神经乳头水肿。
5. 观察肢体活动情况: 小脑幕切迹疝会出现对侧肢体活动障碍。
脑疝的急救护理
5
脑疝的概念
脑疝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尤其是颅内占位病变或外伤引起某些部位的颅内压压力不平衡,造成某部分组织受压移位,从压力较高处通过附近的解剖上裂隙(如小脑幕等硬脑膜裂隙)或颅骨生理孔道(如枕骨大孔)向压力较低处移位、嵌顿。从而压迫相应的脑组织(如脑干)、颅神经、血管;另一方面,疝入组织本身亦产生缺血、水肿,坏死等病理改变;而急性发作(少数也可亚急性或慢性发作)产生意识障碍、瞳孔不对称、肢体运动、感觉障碍以及呼吸障碍等生命体征的异常改变。
脑疝的病因
最常见的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占位病变如颅内赘瘤、脓肿、肉芽肿、囊肿等
颅脑损伤如颅内血肿、严重脑挫裂伤、广泛性颅骨骨折、手术严重创伤等
急性脑血管病如高血压性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等;
颅内炎症如脑炎、脑膜炎等
其他 脑缺氧、中毒等
脑疝的分类
小脑天幕疝
小脑幕切迹疝:又称天幕裂孔疝、颞叶钩回疝
小脑幕正中疝
小脑幕裂孔上疝:又称小脑蚓部疝
枕(骨)大孔疝:又称小脑扁桃疝
大脑镰(下)疝:又称扣带回疝
蝶骨嵴疝
其他 穿颅疝
脑疝的分类
临床以小脑天幕疝和枕骨大孔疝多见,尤以小脑幕切迹疝最常见;
大脑镰疝也颇多见,但临床症状不重,影响不大,所以不被临床重视
小脑幕裂孔上疝少见,但一旦发生可严重危害生命
蝶骨嵴疝极罕见,且无严重临床表现,因此临床意义不大
以上四类脑疝有时可以二种或二种以上疝同时形成产生所谓“复合脑疝”
小脑幕切迹疝
大脑镰下疝
枕骨大孔疝
脑疝
脑疝的命名:根据疝发生的部位命名。
脑疝的急救与护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