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整体感知
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形象。
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首先,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文章以这样出人意料的新锐观点拉开了序幕,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我以为”三字透露出本文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性风格。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作者却慧眼独具地认为,都江堰才是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其实,作为同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都江堰和长城各有其独到的美感和风采,各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似乎很难进行价值优劣判断。而作者却发前人之未发,以独特的视野对两者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睿智比较。
文章认为:
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时间;
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都江堰为老百姓输送清流的功能绵延至今;
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都江堰毫无所求只知奉献;
长城讲排场,都江堰求低调等等。
通过对两者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褒扬之情和对长城的贬抑之意。
同时,文章推物及人,由对都江堰的关注自然推进到对工程建造者李冰形象的描写。
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评价其“既具体又质朴”的政治实践是中国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并通过对“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的复杂命运的揭示,表现了作者对立足实际的真学问、真人格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李冰的“伟大精魂”的褒扬和崇敬之情。
更进一步说,堰由人造,人与堰在精神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
作者对都江堰的褒扬和对李冰精神的赞美在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了作者对淳朴务实、含蓄内敛的美学境界和精神追求的肯定。
其次,文章寄托了作者的现实关怀。
本文虽为山水游记,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游山玩水”的自然层面,而是把对山水的感悟延伸到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与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
如作者由一位市长与众不同的名片而联想到历史人物李冰,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的精彩对联而向现代官员们提出了“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的严肃命题,这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使命意识。
另外,文章提出了不少精彩的新颖观点。
山海关、八达岭是中外旅游者登临长城的首选,作者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倒是在甘肃、内蒙等地的“颓壁残垣”感觉更深厚、味道更浓郁。
另外,作者还通过对长城和都江堰的比较,提出了“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等颇具哲理性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问题探究
一、本文在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
文章第一部分以长城为参照系,表现作者对都江堰的独特感悟;第二部分绘神绘色地表现都江堰的壮丽图景;第三部分由堰及人,展现李冰父子的精神风采。
三个部分层层推进,脉络清楚。
三部分写“虚”,以作者独特的主体感悟为中心;第二部分写“实”,以对客观景物的生动描绘为重点,“虚”与“实”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第一部分以“它,就是都江堰”收尾,自然过渡到第二段对都江堰自然风貌的描绘。
第三段以“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画影的李冰”开头,通过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巧妙完成了文章结构由“景物”向“人物”的转移。文章结构流转自如,衔接自然。
二、作者对都江堰的情感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何好处
在游览都江堰前后,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游览前作者没有体会都江堰的价值,参观后作者对其高度赞美并深为陶醉。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
但游览之后,作者不仅对其“景”情有独钟,认为“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而且对其“神”无比崇敬,“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这种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既深刻地表现了都江堰难以抗拒的无穷魅力,又使文章波澜起伏,可读性强。
三、对比手法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文章除了将长城与都江堰进行多方面的对比之外,还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将“茫茫一片”的大海之水与“可捧可掬”的都江堰之水对比,将都江堰的
都江堰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