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组分复杂的样品,采用一种色谱体系,很难得到理想的分离结果。要么分离时间太长,要么分离度太差。
液相色谱中采用梯度洗脱,目的:缩短的时间;提高分离效果。
梯度洗脱:流动相由几种不同极性的溶剂组成,通过改变流动相中各溶剂组成的比例改变流动相的极性,使每个流出的组分都有合适的容量因子k',并使样品种的所有组分可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最佳分离。
梯度洗脱特点:
提高柱效
改善检测器的灵敏度
当样品中的一个峰的k'值和最后一个峰的k'值相差几十倍至几百倍时,使用梯度洗脱效果特别好。
梯度洗脱中为保证流速的稳定,必须使用恒流泵,否则难获重复结果。
梯度洗脱常用一个弱极性的溶剂A和一个强极性的溶剂B。
梯度范围:指流动相中强溶剂分别在起始液和终止液中的浓度。
调节梯度范围对得到最佳的梯度分离起重要作用。
最佳梯度范围:第一个峰处分时间大约为2倍的t0,梯度结束时把最后一个峰洗脱出来。
梯度洗脱的形式
线形梯度:在梯度洗脱时,流动相强度的变化与 梯度时间成线性比例。在一定时间内 流动相强度越大,直线斜率越大。
指数梯度:在梯度洗脱时,流动相强度岁梯度时 间变化称指数关系 。
凹形:梯度起始阶段强度变化缓慢,随时间增加 ,强度变化加快。
凸形:起始阶段梯度速度变化快,终止阶段梯度 速度变化慢。
折线形:
选择适当的A,B溶剂
强度:A溶剂为低强度;
B溶剂为高强度,B溶剂的强度应能够在梯度过程中使所有欲测谱带都能被洗脱,并使各谱带的k’值在2- 10之间。
初步分离
选择好A、B两种溶剂,先按中等强度进行配比,在此恒定强度下进行初步分离。A、B混合溶剂强度应使所有谱带的k’值在1-10之间。
梯度形式选择
经过初步分离,一般可能得到3种分离色谱图:
① 前半部峰重叠,后半部峰分离度过大,保留时间太长;
可选择线形梯度,或凹形梯度。
② 前半部分离良好,后半部峰重叠;
可选择凸形梯度。
③ 前后两部分分离良好,中间部分峰重叠。
可选择折线梯度。
梯度洗脱一般应给出下列条件:起始液(A液)、终止液(B液)、起始时间(min)、终止时间(min)、梯度速度(B% /min)。
梯度洗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