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杨善洲事迹.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2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杨善洲( 1927 — 2010 ),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 1952 年 1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云南省委委员、省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1] 杨善洲同志 1951 年参加革命工作, 历任施甸区、县主要领导, 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 20年, 工作 37 年来, 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 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8 年6月退休以后, 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 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 一干便是 20 多个春秋, 带领大家植树造林 7 万多亩, 林场林木覆盖率达 97% 以上。不仅如此,他还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 26 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 15 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编辑本段个人简历 1927 年1 月出生,云南省施甸县姚关镇陡坡行政村大柳水自然村人。 1934 年至 1949 年,在家务农。 1950 年,参加乡农会和武装队,任小队长。 1951 年, 在施甸区摆马乡政府工作; 在施甸区委工作, 任土改小组长。 1951 年 10 月调保山县董官乡、打渔乡搞“复查”工作,任副队长。 1952 年 1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 年1 月至 7 月,在施甸区委搞“复查”工作,任队长。 1953 年8 月至 1955 年,在施甸区委工作,任区委副书记。 1955 年至 1957 年,在施甸区委工作,任区委书记。 1957 年至 1958 年,在中央第七期党校学习。 1958 年至 1963 年,在保山县委工作,任县委副书记。 1963 年至 1965 年在施甸县委工作,任县委书记。 1965 年至 1966 年, 在大理、保山搞“四清”工作, 任党委书记、团长。 1966 年3 月至 1977 年,在保山地委工作,任地委副书记。 1977 年至 1988 年,在保山地委工作,任保山地委书记。 1988 年6 月至 2008 年 11 月,退休后回家乡施甸县大亮山义务造林, 创建林场。 2009 年4 月,将林场无偿交给国家经营管理。 2010 年5月5 日,将国家奖给他的奖金一半捐给保山一中。 2010 年 10月 10 日,因病逝世,享年 84 岁。[2] 编辑本段荣誉称号 1991 年6 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99 年8 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 2000 年 12 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 2002 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04 年 10 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3] 2011 年3 月被追授为全事迹义务植树绿荒山晚年做出新贡献 1988 年4月, 60 岁的杨善洲同志光荣退休。时任省委书记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谈话,让他搬到昆明居住,并说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婉言谢绝了: “我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大亮山位于保山市施甸县城东南约 50 公里, 海拔在 1800 — 261 9 米。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就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光水枯,荒凉空旷,山石裸露,山间溪流逐年减少乃至枯竭,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周边十几个村也陷入“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贫困境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村民只有进一步开荒耕种面积,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杨善洲选择了大亮山, 就是为了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 造福家乡人民。他说: “我是在兑现许给家乡老百姓的承诺,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我多次,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至于具体做什么,经过考察我认为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实在,这既对全县有利,也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有利。”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 “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和记木数都不长。”然而, 杨善洲创办林场的设想和决心没有被动摇。他请地、县林业部门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到大亮山上作多次调查研究。他们带着帐篷,风餐露宿,徒步 24 天,对姚关、旧城、酒房等地进行了调查。经过调研, 更坚定了杨善洲改变大亮山面貌、“种树扶贫”的决心, 并将场址选在施甸县的旧城、酒房、姚关 3 个乡结合部的大亮山。当时大亮山周围的山林都已经承包到户了,怎么办林场呢?杨善洲在深思熟虑之后, 创造性地提出“国社合作”建场的方案。在得到县委、县政府

杨善洲事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