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电影《海霞》诞生记.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电影《海霞》诞生记作者:袁成亮来源: 《党史纵览》 2006 年第 12 期来源日期: 2007-2-23 本站发布时间: 2007-2-23 4:09:55 阅读量: 959 次“大海边,沙滩上,风吹榕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织渔网织呀么织渔网……”一提起《海霞》这部影片, 相信已过而立之年的人耳边就会响起影片中这首旋律优美、曲调婉转的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这首歌与电影《海霞》一起,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它与同期的《创业》、《闪闪的红星》等影片一起被认为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为数不多的几部优秀影片。然而, 就是这样一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影片, 在其创作及上映的过程中, 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和波折。笔者就此作一披露, 以飨读者。一“文化大革命”前期,以“文化革命旗手”自居的江青在舞台上大搞“样板戏”,并由此形成了八亿人民八台戏, 样板戏“一花独放”的局面。一些长期从事故事片摄制的老同志对此十分不满。 1971年5月20日, 长于故事片拍摄的导演谢铁骊借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9周年之际同导演成荫、摄影钱江联名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 反映广大工农兵群众对故事片的迫切要求, 并就如何抓好故事片摄制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周恩来收到信后, 十分重视, 立即将此信批转给江青。正是由于周恩来的干预, 197 2年,由江青掌管的国务院文化组这才决定恢复故事片的生产。文化组恢复故事片拍摄的决定一下达, 各电影制片厂便闻风而动。谢铁骊更是兴奋不已, 到处寻找故事片的材料。一天, 他见女儿正在津津有味地读一本书, 拿过来一看, 原来是南京军区作家黎汝清创作的小说《海岛女民兵》,便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这本书讲述的是渔家孤女李海霞在党的哺育下, 在与渔霸陈占鳌、潜伏敌特刘阿太等敌人的斗争中, 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革命女战士的故事。谢铁骊看完后觉得这是个拍片的好题材, 主题好, 有生活, 内容也很健康,而且在当时阶级斗争一统天下的局面下,拍这样的片子政治上也比较保险, 不会出问题。他很快将它改成了电影文学剧本《海霞》。正在“等米下锅”的北京电影制片厂也立即将其列入了拍摄计划。谢铁骊随后组建了《海霞》摄制组。刚刚从干校回厂的王好为进入导演组, 成了他的副手。他的老搭档钱江负责摄影。班子搭好后, 谢铁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演员选拔, 最后确定由“文化大革命”前已经成名的王苏娅出任女配角阿洪嫂, 在北京前门一家副食店发现的张力维饰演彩珠,从北京的一所小学里找到蔡明出演小海霞, 天津的中学生洪学敏扮演玉秀。戏中女主角海霞原打算由谢芳扮演,但由于她的年龄偏大, 后来改由福建省京剧团的吴海燕扮演。为了充分把握影片的主题, 1972年8月, 谢铁骊带着钱江、王好为出京南下, 头站抵达南京,与《海岛女民兵》的作者黎汝清交换改编《海霞》剧作的意见; 然后转至温州, 和小说女主人公海霞的原型汪月霞交谈, 考察女民兵们的学习与工作,深入生活;随后一路向南,路经浙江、福建、广东,挑选外景地。此次出访, 历时月余,一路上精神抖擞,大有不把此片拍成一流影片不罢休的气势。然而,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谢铁骊全力投入《海霞》拍摄时, 江青的一个调令却将他调到了样板戏《海港》剧组担任导演。临行之前, 谢铁骊对王好为等人千叮咛, 万嘱咐, 要他们培训好演员,

电影《海霞》诞生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