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瑞面对敌碉堡的凶猛火力,董存瑞再次请战,在战友的掩护下冲到桥底。此时, 他的左腿被敌人的机枪打断,暗堡的底部离干涸的河床还有段高度,河道两侧护堤陡滑, 他两次安放的炸药因没有木托都滑了下来。此时, 冲锋号已经吹响, 拖延一分钟就会有更多的战友牺牲。董存瑞毅然用身体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桥形暗堡被炸毁, 红旗插进了隆化中学。董存瑞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牺牲时年仅 19 岁。 1959 年5月 29 日,朱德委员长为董存瑞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10月 19 日晚。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 597 .9 高地反击。第6 连奉命事先夺下 6 号阵地, 再夺取 5号、4 号阵地, 必须在天亮以前拿下 0 号阵地,为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奠定基础。战斗开始后,进展情况比预想的要顺利。这时,突然发现山顶上有一个敌人的集团火力点,使志愿军部队受到压制不能前进。营参谋长立即命令第 6 连必须炸掉它,同时组织爆破组。从黄昏 7 时 30 分到夜晚 10时 30 分, 6 连已经向敌人发起了 5 次冲锋,仍未催毁敌人的火力点, 许多战士都壮烈牺牲。这时离天亮只有 40 多分钟了, 不拿下 0 号阵地, 就等于没有按计划完成战斗任务,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就会受到影响。在这关键时刻, 站在参谋长身旁的黄继光站出来坚定地要求:“把任务给我把, 只要我有一口气, 我保证完成任务。”参谋长非常信任地说:“黄继光, 这次任务就交给你, 现在我命令你为第 6 连第 6 班代理班长。一定要完成任务!”接受任务后,他立即提上手雷,带领两名战友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他们趁照明弹的亮光巧妙地前进, 开始敌人没有发现他们, 当离敌人火力点只有 30 多米的时候, 两名战友相继倒下了。黄继光的左臂和左肩中了两弹,血流如注,但他仍然一步不停地向敌人中心火力点前进。只剩下八九米的时候,他挺起胸膛,举起右手向敌人投去手雷, 但由于火力点太大, 只炸毁了半边, 未被炸毁的两挺机枪, 又从残存的射击孔里伸出来,死命地吼叫着,志愿军的冲锋又受到阻止。黄继光再次受伤倒下。这时天就要亮了, 40 分钟的期限就要到了, 黄继光跃身而起, 冲着那狂喷火舌的枪口,冲着那侵略者的顽固堡垒,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正在喷吐的火舌突然熄灭,正在死命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黄继光用他那年轻的生命,开辟了志愿军胜利前进的道路。陶渊明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 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 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 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 40 5 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
英雄事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