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方法比知识重要人品比能力重要方法, 也就是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看似简单动作的背后, 起支配作用的就是思维方式:找到病灶,然后对症下药。知识不是智慧, 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智慧。还有句话说, 知识不是力量, 智慧才是真正的力量。换句话有效实用的东西才更具有价值。“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思考力比记忆力更为重要和有效, 但中忆力了, 导致很多人从大学出来发现, 一路走过来记了不少东西, 能用上的太少,在思维推理和解决问题方法上还有很大欠缺。教育教人以知识, 是因为再没有别的东西可教。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 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中, 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 因为我们处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将来), 所以我们需要思维。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 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 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但相对来说,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实上, 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 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 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 但决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 很有创造力, 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 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 但不善于独立思考, 没有创造力, 所谓“高分低能” 2 就是指这类学生。因此, 孩子读书、学习, 有着双重的目的: 一是掌握知识, 一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门知识课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孩子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方面应注意一些方法: 一、要善于对孩子发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 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 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发问时, 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 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 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 10 ?等等。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假”: 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例”: 即是多举例;“比”: 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替”: 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除”: 用这样的公式启发, 除了……还有什么;“可”: 可能会怎么样。“想”: 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组”: 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 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举例来说, 孩子要去郊游, 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里去?带什 3 么去?问题愈多元化, 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类”: 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二、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 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 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 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首先, 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问结果; 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导孩子如何问得清楚, 而且能有礼貌地问。其次, 鼓励孩子积极思考, 主动提出问题。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 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 鼓励孩子积极思考, 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 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三、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我们经常碰到以下两类问题: 一类问题, 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 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 针对问题“聚会思维”; 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这就像我们回答“1十1”只能等于 2 ,等于别的就意味着错误。 4 另一类问题, 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 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 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 并且不能绝对他说哪个设想最好, 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 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 ”这样一个问题, 有兴趣的话, 您可以先考
方法比知识重要人品比能力重要要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