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合肥滨湖新城整体规划
最终合肥滨湖新城整体规划最终合肥滨湖新城整体规划规划背景
合肥优势分析
省会之城、中部之城、滨湖之城、科技之城、文化之城、绿色之城、轻工之城
合肥劣势分析
1、城市整体经济实力不强:经济总量在中部省会城市处于末位,影响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2、产业结构之间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不利于中心城市综合职能的完善与提高。
3、区域整合力度相对薄弱:在全省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省内城市呈现离心状态,省城中心城市地位受到挑战。
4、城市特色建设缺少亮点:缺少与省会城市地位符合,与城市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城市特色建设。
5、构建和谐社会任务艰巨:城乡差别明显,投资环境、创业环境,人居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
因此,合肥的发展需要一个激变和创进。
规划背景
合肥优势分析
省会之城、中部之城、滨湖之城、科技之城、文化之城、绿色之城、轻工之城
合肥劣势分析
1、城市整体经济实力不强:经济总量在中部省会城市处于末位,影响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2、产业结构之间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不利于中心城市综合职能的完善与提高。
3、区域整合力度相对薄弱:在全省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省内城市呈现离心状态,省城中心城市地位受到挑战。
4、城市特色建设缺少亮点:缺少与省会城市地位符合,与城市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城市特色建设。
5、构建和谐社会任务艰巨:城乡差别明显,投资环境、创业环境,人居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
因此,合肥的发展需要一个激变和创进。
规划背景
合肥发展思路:
1、三个层次,五条轴线形成了合肥都市圈结构框架(合肥—巢湖—芜湖发展轴,合肥—南京发展轴,合肥—安庆发展轴,合肥—六安发展轴,合肥—淮南、蚌埠发展轴)。
2、通过合肥都市圈建设,构成合宁联动的发展趋势。
3、强化与巢湖市的联系,是合肥通江的关键性一步。
项目概况
新城简介:
合肥市滨湖新区位于合肥市南部,南起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至城市二环路,西侧与合肥西南片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望,是合肥“141 (一个主城区,四个城市组团,一个滨湖新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主要区域之一。 2006年11月15日,滨湖新区建设正式启动。
行政区划:
滨湖新区用地内现有肥西县、包河区、五个乡镇(烟墩乡、义城镇、骆岗镇、义兴镇、大圩乡),总用地面积为190平方公里,,本规划区的居住人口规模为90万人。
有利条件分析
第一、独特的区位优势。
滨湖新区襟三河而带一湖,区南紧邻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借此与沿江城市相联系,可以使合肥从相对封闭的空间走向更为开放的滨湖发展城市。
区西紧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利于产业的转移和承接。新区处于城市上风口,区域自然景观良好,空气清新,生态优良,水系众多,适宜发展观光旅游、商务居住等。
第二、丰富的资源优势。
新区面积约占合肥城区的五分之二,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雄厚的自然资源。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情况下,无论是全市的东向发展战略,还是临江指向的城市布局,都有承接产业的空间优势。此外,广阔的水面资源和优美的生态资源,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第三、便捷的交通优势。
南淝河、派河水道通江达海,312国道、合安高速、市区一环、二环等高等级道路相互交织,包河大道、淝河路已经竣工通车,二环以南的道路主干网基本形成。
第四、一定的产业优势。新区已经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该区以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工业化载体,以机械加工和科研为主,具有高密度经济聚集示范性。
项目概况
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环境压力严峻。巢湖的污染严重,全湖属中度富营养状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主要环湖河流水质差,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和石油类。
第二、基础设施薄弱。
区内集镇建筑层数低,容积率低,基础设施不配套,居住条件差。区内道路有待进一步拓展。
例如,义城镇至今没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工业和生活废水直接排放。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缺乏,教育医疗等基础需要得不到保障。天然气、水、电、供暖等管道的铺建工作尚有待进行。
第三、资金投入不足。合肥经济发展总量偏低,在27个省会城市中居18位,明显偏后。滨湖新区的建设量大,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尤其是前期建设主要是公共设施,投资大收益小,难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资金的筹集运作,将是贯穿整个滨湖新区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四、国家政策环境的限制。目前,国家对大规模新城区建设有诸多限制,如何处理好国家政策与地区发展的关系,合理开发建设滨湖,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妥善解决的软环境问题。
项目概况
目标定位
滨湖新区是合肥未来通过巢湖,走入长江,联系上海,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门户,是合肥未来新形象的集中展示区。因此,新区形象定位围绕核心功能区,采取
最终合肥滨湖新城整体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