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三年, 塑料袋还在飞“限塑”三年,效果如何?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的年使用量减少 240 亿个以上, 超市、商场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普遍减少 2/3 以上。从数字上看,“限塑”效果明显。但这与人们的实际感观有些差距: 比如生产超薄塑料袋的小作坊, 生意仍然红红火火; 在农贸市场、早点摊位等, 从业者仍然大大方方地免费提供超薄塑料袋; 在大街上, 随处可见提着超薄塑料袋的消费者; 在垃圾站、城郊野外, 塑料袋仍然到处飘飞……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差? 如何将“限塑”进行到底? ①禁薄:为什么陷入冰火两重天在我国, 由于超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最大, 而且容易破损、不能重复利用, 大多随意丢弃, 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从 2008 年6月1 日起,我国禁用厚度小于 毫米的塑料购物袋, 并要求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然而,“禁薄”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结果: 在大型商场、连锁超市等,“禁薄”效果较好; 而在农贸市场等, 超薄塑料袋却屡禁不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 在河北省某县——一个为北京提供超薄塑料袋的主要生产基地, 一家塑料小作坊的营销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企业生产一个 5丝(1 丝= 毫米) 厚的合格塑料袋要 5 分钱,给批发商的出厂价是 7分钱, 而批发商卖给北京超市的价格是 1 毛多钱, 那么超市的零售商通常能卖到 2 毛钱。对于超市的零售商来说, 卖一个合格的塑料袋可以获得约 1 毛钱的利润, 当然愿意有偿提供, 而且到超市购物的许多中高端消费者也能接受。然而, 如果超市的零售商卖一个 2 丝厚的超薄塑料袋( 造假) ,虽然生产成本只要约两分钱,也只能卖 1 毛多钱,利润同样是 1 毛钱左右, 但由于市场监管较严, 因此要冒造假和违禁的双重风险,有必要这样干吗? 如果提供免费的超薄塑料袋,自己不仅赚不到钱, 还要冒违禁的风险, 谁会干这种傻事。“因此, 超市的零售商有偿提供合格塑料袋的综合成本最低,获利最高,这是首选。”“而在农贸市场, 一个零售商同样想赚取这 1 毛钱的利润, 但却赚不了,为什么? 这是因为别的零售商和消费者都不让他赚。”这位营销人员说, 比如农贸市场有 3 位零售商, 由于市场监管不力, 可以分别提供 2 毛钱一个的合格塑料袋、 1 毛多钱一个的超薄塑料袋、免费的超薄塑料袋, 那么为了 5 分钱也会讨价还价的中低端消费者会如何选择? 无疑,肯定会选择免费的超薄塑料袋,最后将所有有偿塑料袋淘汰掉。因此,要杜绝超薄塑料袋,前提条件是要有严格的市场监管。然而,为什么商场、超市的管理者能够做到,而农贸市场的却做不到, 或者是不愿意去做?“一般来说,商场、超市对所进商品的质量要求较高, 检查较严, 本身有一套监管制度; 而农贸市场等对商品的质量要求相对较低, 几乎没有专职的检查人员, 也没有形成相关的监管制度,如何与‘限塑’要求对接?”一位业内人士说,此外,生产超薄塑料袋的小作坊几乎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 源头堵不住, 自然也给农贸市场的零售商提供了免费供应塑料袋的有利条件。“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看,禁用超薄塑料袋,要从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入手。”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翁云宣说, 首先, 要强化地方政府的职责意识, 坚决取缔生产超薄塑料袋的小作坊; 其次, 对于使用超
“限塑”三年,塑料袋还在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