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肖川教授谈休闲
人人都会拥有空闲时间,但并非人人都能够拥有休闲。空闲时间人人都有,而休闲却并非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因为,休闲不仅是一种观念,而且更是一种理想。
休闲可以是在承担了工作、家庭与社会的职责之后,让自由意志得以尽情发挥的事情:可以是休息;是自娱自乐;是非功利性的学习知识、增长技能;是满足自我的业余爱好;也可以是社团活动的主动参与。
休闲是创造,是决定与行动的产物;休闲是生产,其意义总因其环境而生,并未动用什么外在资源;休闲是行动,全面而复杂。休闲有自己的历史、情感、解释、阶段性发展以及最终目的。
休闲强调心灵和精神感受,获得一种驾驭自我的内在力量。休闲的心态一般不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只要行为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不受压抑的,全部身心都沉浸其中。在休闲中,我们不需努力,就能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在休闲中,人们能更好地“享受智力活动本身的快乐。在这个时候,心智的运用本身就是快乐,就成了最大的快乐源泉。这就是古希腊人所看重的智性的快乐。一个善于享受这种快乐的人,他的心智始终处于活泼状态,这样的人是最容易出成就的。”
理想的休闲包括以下必不可少的要素:自由的,心灵上的自由感,这种自由包含了对时间、物质、行动的选择和支配权;一定程度上,,但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而言都其有重要的意义,这种解脱也是休闲必不可缺的要素;由衷喜爱,本能地感到有价值,并不是某种功利性的目的,没有必须实现的目的性。即使产生了某些后果也是在内在动机的驱动下的自然结果,事先并无预见;对个体而言是有意义的、能够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能够产生积极的精神愉悦。这些要素组成了雅俗共赏的休闲。
我国传统休闲价值观:受老庄哲学和禅宗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人推崇“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非,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价值观。中国人有“日高窗下枕书眠”的闲居,有“晚山秋树独徘徊”的闲游,有“飞盏遥闻豆蔻香”的闲情逸致。林语堂先生才说:“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中国人崇尚休闲之趣,“闲有闲情,闲有闲趣。休闲贵有情趣。有无趣味,乃是评判休闲品位之高下的一大标准。”中国人追求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融合的休闲境界,追求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中国人的休闲价值观追求主体自由、宁静、愉悦的感受,希望客体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和谐、舒适的美感。
西方的休闲价值观:西方人很早就意识要休闲对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亚里士多德说,“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罗素说,能否聪明地用闲是对文明的最终考验;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闲暇。亚里士多德是对休闲给予最多赞美的人,他阐述了什么是快乐、幸福、休闲、美德和安宁的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空闲时间不等于休闲,一天或一个简短的时间间隔并不可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人们可以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修身养性的娱乐,可以休息或恢复体力以便重新投入工作,然而,这并不是休闲的本质。他认为,人在休闲中的沉思状态是最好的境界,是一种神圣的活动。他相信不同的思考和推理能力可以把人区别开来。亚里士多德的
读书笔记:肖川教授谈休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