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农业地域类型》教学案例
油田二高 李勇
案例背景:
自我们2013级高一年级组建以来,为提高课堂效率在全年级全学科开始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总体思路为: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加强能力培养,增加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打破了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桥”,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案例描述:
依据“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结合学生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适应情况,本人对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中的《农业地域类型》采用了如下方式进行:
1、整合教材:
本部分内容在教材中是分散的: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在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以案例形式呈现;亚洲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在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正文形式呈现;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在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正文形式呈现。整体编排零碎、知识不系统。本人将以上五种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融为一节课之中,使得知识系统、分析方法固化为学生的分析能力。
2、课堂实录:
①复习区位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例如泰原等地,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等地;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实际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并引导学生形成以下知识框架:
位置
农业区位 自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区位因素分析:
社会: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等
②阅读课本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设问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位置;设问2:区位因素分析:引导学生将文中具有区位因素含义的词句勾画出来 将勾画的词句按照自然、社会分类归纳;设问3:有无特别说明之处?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并形成文字、展示后归纳如下:
一、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1、位置:澳大利亚的东南、西南部,主要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
2、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地处地中海气候区,气候暖湿;地处盆地,地形平坦、
李勇教学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