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市实验学校八年级物理教案
课题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重点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难点
凸透镜成像性质的描述
学情分析
1、学生在透镜中已知凸透镜能成正放大的像,也能成倒立放大像,也立缩小实像。
2、本节内容就围绕探究凸透镜成像性质与物距的关系进行探究。
3、学生所面临的是名词多,像的性质复杂,各种距要调整和怎样调整的问题,学生表现正常是比较盲目,数据得不正确,得不到正确结论等问题。
教具
光具座及其附件(或)、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师检查学生自主先学情况:
1.播放摄影作品:小水滴折射出的“大世界”。指出小水滴就是凸透镜。
2.出示一照机将连接线与电脑相连演示成像大小变化。
-21。
归纳: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还能成倒立、缩小的像。
4.提出问题:除此之外凸透镜还可能成哪些性质的像呢?你们觉得是哪些因素改变了凸透镜成像的性质?
5.组织学生大胆猜想。
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
●小组讨论
(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猜一猜】物体经凸透镜成像时有哪些规律?
【议一议】有什么办法可以得到正确的结论?
【准备知识】
教师作图并回顾名词:“主轴、光心、焦距”,并且介绍新名词“物距、实像、像距、虚像”
⑴物距(u):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⑵像距(v):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⑶所用透镜f=10cm.
【组装实验装置】
。学生尝试放置。教师及时归纳总结放置方法,强调注意点、原因、调节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或水平桌面上)自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点燃蜡烛,并调节三者中心大致在主光轴上,以便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交流展示
使烛焰从距凸透镜较远处逐次靠近透镜,每次都调节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⑴当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缩小的像时,测量并记录:
u1 =
v1 =
u2 =
v2=
⑵当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等大的像时,测量并记录:
u 1 =
v1 =
⑶当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放大的像时,测量并记录:
u1 =
v1=
u2=
v2=
⑷当通过透镜能观察到烛焰正立、放大的像时,测量并记录:
新沂市实验学校八年级物理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