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多民族婚礼歌
对于河湟地区诸民族而言,婚礼是其人生礼仪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承载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热闹隆重的婚礼上,见证的不仅是一对新人开启的幸福,更难以忘怀的是那些传承至今的古老仪式,以及与这种仪式如影随形的婚礼歌。各民族间长期的文化交流和生产生活,形成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吸收的文化互融局面,所以许多方面观念趋同性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在婚礼仪式上,呈现出大同小异,异彩纷呈的特征。按婚礼进行的一般步骤程序来看,基本可分为娶亲、送亲、婚仪、婚宴等主要仪程,多彩的婚礼歌应运而生。
一、悲情哭嫁歌
哭嫁歌的内容丰富而多情,主要包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对家乡、亲友的依恋不舍和殷殷期望;对少女多梦时光的无限怀念;对未来生活的诸多隐忧等等充满悲情的内容。藏族、蒙古族、土族等少数民族哭嫁歌,还涉及对媒人的不满和对娶亲骏马等的赞誉之词。
汉族姑娘出嫁当日,亲朋邻友、闺密姊妹们一大早便纷纷携带礼物前来庆贺话别,河湟地区俗称“装箱”①。本家女眷则提前两天来帮忙准备出嫁事宜。“装箱”的那天,姑姨婶嫂们顾不上坐席宴饮,大家齐聚闺房,或依依惜别,或谆谆教诲,身为长辈的舔犊之情溢于言表,场景十分感人。而此时的姑娘早已梨花带雨,心酸异常。在祝福与安慰的话语中感怀万千,悲从中来。长歌当哭,唱出内心悲情:
我凄惨呀,我悲伤,
我的眼泪变海洋。
海水冲向天尽处,
不愿留在人世上。
我痛苦呀,我伤心!
我的气愤化成风。
自幼跟着父母转,
未曾离开半月天。
如今我把父母抛,
怎不叫女儿费煎熬!
我姊妹兄弟相爱怜,
一搭相处多少年。
青梅竹马一搭耍,
学习劳动一起干。
我哭我闹他们劝,
谁个惹我他们管。
一年三百六十天,
时时刻刻摩着肩。
姊妹兄弟情不浅,
记忆常常想童年。
如今我要成孤雁,
孤雁哀鸣谁不怜……
此时,众人只有陪伴垂泪,婉言相劝。然而,当听到娶亲者已到门口的消息后,泣涕涟涟的待嫁姑娘,歌声愈发悲戚哀痛,闻者无不为之动容:
听见门外马铃声,
女儿心上阵阵痛。
闺女姐妹皆流泪,
陪我流泪湿衣襟。
我把爹妈叫三声,
女儿心上有大痛。
羔羊尚且不离母,
女儿来世枉为人。
一旦娶到人家门,
女儿手脚捆上绳。
你想爹娘谁同情,
一年几度见双亲……
回忆的闸门刚刚打开,娶亲者的马铃声突然震痛姑娘的心。昔日在家娇惯受宠,今后却要躬亲事人,个中委屈、不舍和感念之情可想而知,如此复杂的心声,真是欲罢不能,“不哭不歌不快”②。
“在卓仓藏区,如果待嫁姑娘尚未举行过成人仪式,就得补办这一礼仪。”③补办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出嫁前一天晚上开始唱《哭嫁歌》中的《参拜》、《阿爸》、《阿妈》、《阿舅》等前十三小节,藏语叫“嘉帕歌”。唱完暂且休息,待到次日早晨再唱其余部分,从起身的地方一直唱到十余里开外。已举行过成年礼仪的姑娘,可省去《哭嫁歌》的前十三节部分,直接从“东方发白了,晨雾消散了,太阳升起来了——给姑娘报来了出嫁的时辰”的《晨歌》开始,当唱到“这是我姑娘起身的地方,起身的地方像是月亮射闪银光,愿坐的人比月亮洁白明
河湟多民族婚礼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